(一)“懂得早”
在小红书看到了某个毕业于港大法律系、KPI 100%的女性律师在自己14岁时写给多年后的自己的信,评论如下:从她小时的信来看,这个女孩子“懂得早”。其实智商的差异是不大的,区别在于有的人10岁就领悟到了,有的人30岁才开窍。那么这两个人中间就存在着20年的努力的差距——毕竟“我要学”和“要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这种心智的成熟与否,是天生的吗?对于成年人来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但对于我们的孩子,不可拔苗助长,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老公出生在一个黄沙漫天的窑洞里,早一年上学,在村小学从三年级跳级到六年级,再考进镇上中学,再考上全市排名第二的高中。十三周岁,我刚读上初中,他已经是高中生了。然而,智商上或许有优势的他,心智上是很不成熟的。用他的话说,根本不想学习,只想着逃课玩游戏,并且觉得打架和抽烟是很酷的,根本不觉得小时候一天走五六公里山路去上学是苦的,也因而并没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或者立下志向努力学习建功立业。事到如今他追悔莫及——虽然我现在仍佩服他有着聪明的头脑和能凭自己找到不错的工作,但是大概只有他这个当事人才真真正正意识到了心智的不成熟给他留下了怎样的遗憾。这样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让我看到了智商的差距不是最重要的,自我感知、心智成熟即这里所谓的“懂”是非常重要的。
(二)“好好说话”
交流中的怯懦感——能不能“好好说话”?以我回答闻医生“怎么突然想起学英语了”为例,我完全可以这么说:“我今天才知道春节假期有八天,想着可以出去旅游,是就在国内呢,还是出国呢?我就想到了我的英语水平,根本不能支撑我到国外旅行。我知道你去过美国学习,你的英语水平应该不错,所以向你请教一下”。这会儿我可以整理好这段,但是当时为什么无法好好说清楚?大概还是因为怯懦了——我对自己不自信,对好好说清楚不自信,对正常的人际交流不自信,对不完全熟悉的人交流不自信。这是可以克服的,两三人交流,不去想别的,眼睛看着眼睛,认真回答即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