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天一天长大,五个月就开始在爬行垫上爬呀爬。我家的客厅有面很大的落地窗,我常常坐在沙发上,看着窗前的他在阳光的沐浴下抬起头来微笑着看着我。那时候的他,头身比还没有太大变化,小小的身体,大大的脑袋,肉呼呼的。趴在地上摇头晃脑地对着妈妈笑。也许全职的意义就在此吧。你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宝宝成长的美好瞬间,他第一次抬头,第一次爬行,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开口叫妈妈,这些珍贵的时刻统统都能收入囊中。天气晴朗时,如果你刚好睡醒,看到身边的小家伙正朝着你甜甜的笑,那么再多的辛苦,也就烟消云散了。那是能化解一切愁云的天使的笑容,全职妈妈最大的奖励,就是宝宝能在你的关爱下,健健康康地成长。从月嫂阿姨离开家开始,我就开始了自己一个人战斗的日子。记得刚开始时,宝宝肠胃没有发育好,常常肠胀气睡不好觉,晚上宝宝闹觉,老公也会帮忙照顾安抚,我们两个会轮流让他趴在肚子上哄睡,或者半夜爬起来泡奶。但我总是心疼他,白天要努力工作,晚上还不能好好休息,于是常常把他赶走去隔壁房间,留下自己和这个不定时炸弹。久而久之,这仿佛成了我们两个之间的默契,先生也不再殷勤地陪着我们。虽说刚开始是自己要强,但是当他真的不在身边时,我开始变得越来越焦虑和抑郁。因为晚上没办法睡好觉,还要担心第二天精力不好没办法好好照顾孩子,这种压力就像上班时失眠但是还要担心第二天没法交差一样。精神压力大,奶水就开始慢慢变少。到五个多月时,宝宝就开始需要添加奶粉。如果说出生以来肠胀气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那么添加奶粉就是让我逐渐走向失控的第一个风水岭。
母乳妈妈总是会给自己添加很多莫名其妙的压力,比如奶粉营养成分不如母乳高,宝宝太小喝了会抵抗力不好。仿佛没有母乳就像是无能的标签,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妥善解决。如果这时候,你还碰到一个不爱喝奶粉的宝宝,那就会让本来就存在的焦虑放大十倍。每次泡完奶,宝宝碰都不想碰奶瓶,想尽办法他都不愿意给点面子张开金口,这时候你就会体验到一种,担心孩子吃不饱,又恼火自己束手无措的愤怒中。我记得有几次我气的把奶瓶都摔了,那时候的心理是,天呐我到底要怎么办,我简直要疯了!回想起来,为什么会变得歇斯底里,是因为一个人带娃的无助感太强了,又疲惫,又孤单,仿佛在这条路上我是一个孤军奋战的战士,没有人看的到我的辛苦,我只能独自面对一波又一波未知的敌人,与此同时还一直能听到一个嘲讽的话外音,笑话你连这么点小事都处理不好。
后来,先生想出了一个办法,一手抱娃,一手握奶瓶,一边扎着马步上上下下来回走。婴儿在这种失重的摇晃中忘记了喝的是奶瓶,慢慢开始接受了奶粉的味道。就这样,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宝宝都很爱喝奶粉,每次200毫升毫不费力,一天三次次次见底。再倒回去看,这个艰辛的过程其实也就只有短暂的几天,然而我却失控几次,可见当时的心理状态有多脆弱。
现在想想我陷入困境都是因为把什么事儿都揽到自己身上了,然而自身却缺乏扛起一切的坚强。老公工作虽然累,但是育儿也是他应该分担的事儿,我把他推开,却又矫情地期待他能够看穿我的需要;刚开始宝宝虽然不爱喝奶,其中也有很大的原因是他已经摄入了足够多的母乳,并没有感觉到很饿。我想变成优秀的太太,能够让老公无需担忧家里的鸡毛蒜皮,可以有完整的精力去拼事业;也想变成优秀的妈妈,给孩子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不能允许自己有一点点失误或者敷衍。长此以往,就给自己定了太高的要求和太多的限制,压力过大,才会容易失控。我想,这也许是现在很多妈妈产后抑郁的原因之一。
解决了添加奶粉的问题,还没有得意几天,就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因为过了六个月的孩子,为了获取更全面的营养,就可以添加辅食了。从最开始只能吃米糊,蛋黄,蔬菜泥,水果泥,慢慢变成可以吃整个蒸蛋和一些细小的颗粒状食物,稀饭以及面条,再到现在将近两岁基本上可以吃和大人一样的食物(辛辣以及重口味的东西还是避免给宝宝吃以免增加小朋友肠道负担),宝宝的辅食之路,由少到到多,由细到粗,开始时每次只能添加一种新食物预防过敏,然后逐渐增加份量和种类,以及少许盐调味。做辅食只是费时间而已,而真正让人费神的,是你有一个不爱吃饭的宝宝。
我记得有段时间,大概是经期前PMS综合征严重,有一天没忍住揍了儿子几次,有一次都把他揍得眼冒泪花,哭着跟妈妈说:妈妈,痛啊!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打在他身上,痛在我心里。我们家宝宝平常没什么大毛病会惹妈妈生气,就是总是不好好吃饭,有时候需要就着电视看,或者玩玩具,看着书,就是不能专心吃。
查了很多资料,也咨询了很多有经验的父母,大家提了一些建议,总结下来就是两点。一是狠下心来让孩子饿几顿,让他有饥饿的感觉。有的父母处理方式是到点就得吃饭,不吃就立马把餐具撤掉,然后认真地告诉孩子:如果不吃就没有了。即使后面孩子真饿,哭着要东西吃也不给,几个回合下来宝宝就知道了其中厉害,自己知道过时不候,就会乖乖吃。二是多做一些色香味俱全的辅食,然后给宝宝准备一份可爱的餐具,让他自己对吃饭产生兴趣。刚开始时小朋友肯定没有办法很好地使用餐具,他们会弄得满地都是,也没办法正经地吃下去多少,你要在他尝试的途中帮忙喂饱他,还需要提醒自己这时需要加倍的耐心,因为看着他们不好好吃东西还满身满地洒的时候,实在是太欠揍了。
这其中,难的不是如何做出孩子爱吃的东西,难的是真的学会狠下心,以及在该耐心的时候如何做一个温柔的妈妈。某个晚上焦虑的我喂完孩子后,拿了一瓶啤酒开始喝了起来,一瓶酒下肚后,紧绷的神经慢慢变得松弛。我开始意识到,我就是压力太大了,为什么宝宝少吃一顿饭这种小问题也能让人暴走,深层的原因是因为在我看来,孩子就是白纸一样的存在,他的习惯,成长,以及以后的成就,每一步都是妈妈的责任。不好好吃饭,可能导致身体不好,并且养成不好的习惯,这些在妈妈的潜意识里都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造成的。愤怒就是对自己无能的表达,加上其他人也许无心之言带来的压力,还有总免不了跟其他同龄小孩对比造成的压力,这个中种种,就容易让温柔的妈妈变成失控的妈妈。
看清自己的问题后,我开始尝试着转变自己的观念。孩子不吃饭,是一直都不吃,还是其实他也有在吃,只是份量还不能让你满意?实在是不想吃的时候,干脆就等等吧,等他饿了,本能就会让他去寻找食物,只要他还有在进食,就不用担心他营养不良。我不再强迫地喂饭,而是给了他两个勺子,让他可以学着使用餐具,没想到的是,在新餐具的吸引下,他好像开始对吃饭有了一点兴趣,慢慢地吃得越来越像样了。直到现在,一日三餐他每顿基本都能好好吃饭,遇到喜欢的还硬往嘴里塞,拦都拦不住。偶尔一两次不想吃饭,我也随他,不会再强迫进食。要知道这个饭渣宝宝,几个月前还因为不好好吃饭,把我气得摔了好几次碗,他痛苦,我自己更痛苦。其实,父母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孩子虽小,也会开始培养控制感,被父母束缚得越紧张,自己的控制感就越弱,反而滋生出反抗,抵触的心理。养育孩子,就是要面对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你只能见招拆招,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育儿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就像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在《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一书中提到的,父母的不焦虑状态,对孩子是最好的,而长期的疲劳感与紧张感,就是焦虑和抑郁的来源。当我们没有过度地紧张、担心、生气或消沉时,我们就能更好地安抚婴儿。婴儿的主要情感需求是温和和回应,一个情绪稳定的母亲,才能带给婴儿更多的安全感。相比于进口奶粉和各种高端的进口食品,情绪稳定才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滋养。
母乳是婴儿最健康,最安全,最营养的食物来源,母乳中含有婴儿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和抗体,特别是母乳含有百分之五十的脂肪,除了供给宝宝身体热量之外,还满足宝宝脑部发育所需的脂肪(脑部60%的结构来自于脂肪);丰富的钙和磷可以使宝宝长的又高又壮;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预防及保护婴儿免于感染及慢性病的发生;比非得因子和寡糖可以抑制肠道病菌增生和帮助消化。除此之外,哺喂母乳的亲密接触和亲子关系可刺激婴儿脑部及心智发育。』因此,提倡亲密育儿法的人,一般会建议尽可能地延长母乳时间,因为这段时间是培养母亲与孩子亲密关系的关键时刻。但就如前文所说,因为情绪问题和睡眠不足(也许还有一些其他我不知道的原因),宝宝五个月的时候我就开始奶水渐渐不足,开始添加了奶粉。直到11个月,宝宝每次喝完母乳都是意犹未尽的样子,奶粉已经完全取代母乳变成他主要的营养来源,我想,也许是时候断奶了。我怀着既期待又不安的心情,开始尝试停掉母乳,担心我的孩子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因为找不到妈妈的奶而不安哭闹。于是我做好心理准备,打算一步一步慢慢来,花半个月时间把这个艰巨的任务解决掉。在我停掉母乳的第一天,我意外地发现,宝宝喝完奶粉后完全不在意是否还有母乳的安抚,晚上睡着后惊醒也没有找奶,我用手掌轻轻拍拍他的身体安抚后就可以继续香甜的睡着。然后第二天,第三天重复如此,他再也没有找过妈妈的奶,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戒掉了母乳!我像一个被甩掉的人一样,不甘心地又让他喝了几次母乳,然后再停掉,他还是依然完全没有再找奶,过了一两个月后,我再把衣服掀起来让他喝奶,他已经开始嫌弃地朝着我笑了,好像在问我:妈妈你在干什么?
原来,我的奶水本身就不是很多,后期完全就是安抚作用,宝宝只要喝饱了奶粉,就不再需要母乳了,戒掉母乳就变得很容易。虽然每个孩子对戒奶的反应不同,但此事也说明了,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母亲,而是母亲内心深处,不愿意承认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是妈妈离不开孩子。特别是全职妈妈,孩子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切,一旦感觉不被需要,就会感到强烈的不安。孩子离开母体后,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慢慢长大,不再依附母亲生存,作为妈妈,也需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让自己也同步成长,而不是依赖为人母亲这一个身份,忘记探寻自身存在的价值。说到底,我们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别人的妈妈。然而,对于全职妈妈来说,独立又是多么难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