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在你孩子面前这样夸奖你孩子:“你儿子真聪明!”你是怎么回答的?是肯定他们的回答,还是会急忙否定地说:“他哪里聪明?都不爱思考。”
如果你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跟别人聊天时,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真的如你所评价的那样。
这就是限制性信念的作用,而孩子的限制性信念往往来自于父母的负面评价。
《积极养育:培养自驱、坚韧、有爱的孩子》 一书的作者认为,父母总是喜欢用一些负面的限制性信念来描述自己的孩子,孩子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那么,这些负面评价、负面话语就如同一把枷锁牢牢地束缚和限制住孩子的思维,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行为的惯性模式。
如:你辅导孩子写一道数学题,讲了几遍, 孩子还是做不出来。你总是说:“你怎么就那么笨呢?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当你说多了之后,孩子也会跟着认为自己就是很笨,只有简单的题才会做,这些难题他做不了。于是,他连思考都没思考,就放弃了。
或许你的孩子是很聪明的,只是你辅导时表达得不够清晰,或者是说得不符合孩子的逻辑,孩子不明白,所以没算出来。
也或许是孩子根本就没认真听,心不在焉, 所以导致做得不对。
又或许是孩子缺乏耐心,没有按步骤一步一步来,中间出了差错,答案也就错了。
但就是因为他没有做对,你总是这样评价他:脑袋瓜笨、不聪明、不懂得思考……
当孩子在潜意识里认同了你的话语,他就不会觉得自己是个聪明的孩子,不敢想象自己是可以解决这些题的,他没有这样的想法, 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于是,每次一遇到难题就退缩、逃避,不会主动思考和解决。
一个人不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认为自己不行,拥有这样的想法会严重抑制其潜力的激发。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中说:“相信自己能做成某事, 会激发出我们潜在的各种创造力,我们也会因此得到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平时,如果你给孩子的评价是正面的,孩子就会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认为这些都不是难题,都是可以解决的。结果就如他所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因此,当你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哪怕同一道题说了很多遍,他还是做不出来,但如果他表现有一丁点进步,都值得鼓励。
面对同一个问题,你可以这样说:虽然你这一次还是没有算出来,但你的思路是对的; 这一次没有写对,但是你有认真思考了,能够想到了三点,有进步等等。
可见,父母平时的语言、对孩子的评价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
因此,父母不要用限制性信念去评价和约束孩子,注意在日常交流中尝试换一种角度看问题、换一种方式表达。
父母言语上的这些改变,往往能够转变孩子的信念,给孩子带来无穷的自信和源源不断的力量,从而帮助他越挫越勇,不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