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杨振宁的一些事情,文章没有什么,内容正常,观点积极向上,对杨振宁在物理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表示赞扬,称其是伟大的物理学家。
然而在评论区许多人的留言,让我瞬间想到了一个词:“认知”。
所谓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因为每个人因为出身、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不同就形成了人的不同认知层次。
这在对待同一个问题和时间不同人的不同看法千差万别就可以看出人的认知的不同层次。
杨绛先生有言:人和人如果不在一个层次上,那么无论你做什么对方都觉得不对。所谓层次不是社会地位,而是人品和认知事物的清晰程度。遇到与自己灵魂相近的人就相互陪伴走一程;遇到与自己层次不同的人就各自安好,互不打扰。
有人说:千万不要跟猪摔跤,赢了一身泥,输了更惨。
你要知道拒绝和一头猪摔跤,放过的不是猪,而是自己。
像白岩松说的那样,打败一只狗并不光荣,但被狗咬到一口却很倒霉。
同样《庄子·外篇·秋水》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意思就是一种虫子如果它生命周期只有夏天这几个月,你跟它说冰是什么东西,它是不会知道的,它想象不出来那个东西,因为它的生命周期从来不经过冬天。
于是我们就有了这句“夏虫不可与冰”。意思是: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不懂大道理。明知的做法是不与这样认知的人争辩。
现实中总有一些人去和一些个自己不是一个认知本次的人去争论,试图改边对方。往往让自己变得很生气。
他们忘记了中国有句俗语。
“宁与智者争高下,不跟愚者论短长”。
它表达了一种明智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行为准则。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该选择与有智慧和经验的人互相交流、竞争,以此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不应该浪费时间和精力与缺乏智慧或经验的人争论或竞争,避免带来无谓的麻烦和损失。
我们经常听到的“三季人”的故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
“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
“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
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
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理解了这个故事后,以前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会生气,现在不会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里去了。
三季人坚持自己的“真理”,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证明他们错误的事实,因而,你生气就是对不起自己。
现实中有许多人在认知上就属于“三季人”,认知层次在那,你没必要和他争执,更没必要生气。当然你也很难改变对方。
所以,认知上的“三季人”,让ta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