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的《认知觉醒》-上篇 第二节 焦虑:焦虑的根源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力,或人脉,或权利,或影响力。
很多人都急于想要在某一方面拥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又缺乏耐心,趋易避难,最后时间过去了但是似乎自己什么都没有改变,心理产生落差而焦虑不安。这是上节提到的人的两个大脑,本能脑和情绪脑为主导的直接表现。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似乎获得知识的渠道更多了,见识到的牛人也更多了,面对各种提升自我的社群更加渴望加入,书籍买得越来越多,似乎这样就已经️拥有了这些东西,心里莫名得拥有了成就感和获得感。但是当同龄人似乎成就更大,进步更快,获得的资源和机会更多时,心理的焦虑又上头了~
直面焦虑:触底反弹后想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开始,做总比不做强,怎么都会有点改变的。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跟别人去比较,事实上我们更应该跟自己的过去比较,哪怕进步一点点也是值得开心的。焦虑似乎拥有某种魔力,只要你不去面对并根除它,它就总会找空子钻进你的大脑里骚扰你,让你一直需要承受这份痛苦。
焦虑的几种形态:
1.完成焦虑:总是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很多事项,想同时学很多东西,随意承诺别人,与别人的认知面比较,希望自己也拥有各种涉及面和能力,什么都想学,但是只要内在的欲望涉及面太广或外在日程安排太满,很多事情似乎做了,但是都不够深入感觉像没做一样。
2.定位焦虑:容易将自己基础的现状与某领域的牛人进行对比,产生对比焦虑而让自己觉得什么都来不及了,自己没有时间改变了,但是这本身就是一种定位错误产生的焦虑。
3.选择焦虑:有时选择太多会让人 产生焦虑,不同的选择都会有其自身的优缺点,选择越多就会进行各种对比,过渡分析不必要的内容,殊不知认定一个去钻研,学习它或者执行它才是关键所在。人的本性都是喜欢唯一性和确定性,面对多元和不确定性,靠天性是难以对付的。
4.环境焦虑:周围的环境和家庭,自身身份等因素让自己想做做不了,不想做而需要大量时间去做,低效能和自身的无力感让自己抓狂。
5.难度焦虑:自己明知道容易的事情难以让自己进步,但是天性永远会让你优先选择容易的去做,拖延困难却可以让自己有成长的事情。真正让自己变得强大的东西,其核心的困难是无法回避的,不下定决心与其死磕到底,始终会让自己一直在其周围打转,时间越长就越焦虑。就像一个包围圈,看的到的困难,看得到别人为此努力时的状态,自己又想进去同时又不肯迈脚跨入,一直在周围观望徘徊。
焦虑的根源:焦虑的原因有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
方法:针对焦虑的形态做反方向的练习:克制欲望,一次只做一件事情;面对现实,认清自己的实际能力;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接受环境,在局限内做力所能及的事同时想办法扩大能力范围;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个人阅读反思:
这章节里面提到的焦虑的5点中全占满了,容易让自己产生一种假努力的幻想,将自己的时间安排的很满,现在慢慢调整后好些了,只让自己做最想做的几件事情,早起,冥想,阅读,写作练习,写日记,学习画画,早睡,想让这些成为自己的习惯后,后面再一点一点增加自己想培养的习惯,从而让自己更加积极正面。定位焦虑是自己时不时会出现的,自己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容易去比较,只比较目前的能力水平,而不愿意付出别人承受的困难和痛苦,是本能大脑控制自己的选择了,让自己假努力又止步不前而产生的落差焦虑。
目前自己最渴望做到的点就是直面核心困难,死磕到底,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不想让自己一直在能力圈层外徘徊观望,克服自己的天性才是成熟的表现,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相信自己也是可以的,是不是还是需要点正能量鸡汤句去鼓励的努力的: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别人能做的事,相信自己会拥有耐心去等待努力的成果,相信自己可以大胆直面核心问题,学习完这本书后希望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学习克服焦虑的方法并运用实际,从而改变自己,等看完这本书并写完所有的拆解阅读文章后,自己会有很大的进步的,做这个事情也是锻炼自己耐心的方式,会有很大收获的,一起加油!没有什么是自己想做而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