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2.3《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教学反思

在执教第二单元第三小节《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一课后,我内心满是感慨与思考。

四川的孩子对地震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结 —— 即便未曾亲身经历强震,但通过家校联动的爱国教育、家长带领参观映秀镇地震遗址等实践活动,汶川大地震早已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如何借助这份地域情感共鸣,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易懂、愿学的内容,让科学探究与情感教育深度融合,是我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课后反思的重点。

一、地震成因是本课的核心知识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考虑到小学生具象思维占主导,我设计了一套极简实验方案:用毛巾被挤压和掰断木片让学生分组操作。我顺势引导:“地球的地壳就像这两块木板和毛巾,一直在缓慢运动,一开始可以适应压力缓慢弯曲褶皱,板块间的挤压、碰撞会积累能量,当能量突然释放,就会引发地震。”

二、结合地域实例,让地表影响教学更具说服力

在讲解 “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时,因为地处四川,所以以学生熟悉的汶川大地震实例为核心展开教学。我先提问:“大家参观映秀镇时,有没有注意到哪些特别的地形或建筑痕迹?” 孩子们纷纷发言:“有断裂的公路!”“山体有崩塌的痕迹!”“还有堰塞湖!” 顺着学生的回答,我逐一讲解地震对地表的具体影响:地壳断裂会形成地裂缝,板块错位会导致地面隆起或下沉,强烈震动会引发山体滑坡、崩塌,进而形成新的地形地貌。

我展示了映秀镇地震前后的对比图:地震前平坦的农田,震后变得高低起伏;原本完整的山体,因滑坡形成了新的沟谷。同时补充:“这些痕迹不仅是地震的见证,也是地球演变的一部分。映秀镇遗址被保护起来,就是为了让我们直观地感受自然力量,学习科学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课本知识变得鲜活可感,学生不仅理解了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更懂得了保护历史遗址的科学意义与教育价值。

三、融合爱国教育,实现科学与情感的同频共振

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四川孩子对地震的认知,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和爱国教育的熏陶。课前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跟随家长参观过映秀镇地震遗址,听过地震中的救援故事。这一宝贵的地域资源,成为我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家长要带我们去参观映秀镇遗址?” 孩子们回答:“为了纪念遇难的人!”“为了记住全国人民的帮助!” 我接着说道:“没错,这是爱国教育的一部分,更是让我们学会敬畏自然、珍惜生命。而今天我们学习的科学知识,正是对这份敬畏的最好回应 —— 了解地震成因,掌握防护技巧,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 我告诉学生,那些遗址中断裂的岩层,是板块运动的科学证据;那些救援故事中体现的团结力量,是我们面对自然灾害的底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