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6

传习录(卷中)


【一九〇】行仁之本

孟氏「尧舜之道,孝悌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笃厚、不容蔽昧处提省人,使人于事君、处友、仁民、爱物与凡动、静、语、默间,皆只是致他那一念事亲、从兄真诚恻怛的良知,即自然无不是道。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惟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事亲、从兄一念良知之外,更无有良知可致得者。故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此所以为「惟精惟一」之学,放之四海而皆准,「施诸后世而无朝夕」者也。

文蔚云:「欲于事亲、从兄之间,而求所谓良知之学。」就自己用功得力处如此说,亦无不可;若曰致其良知之真诚恻怛以求尽夫事亲、从兄之道焉,亦无不可也。明道云:「行仁自孝、悌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其说是矣。


[译文]

孟子所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的话,是就人的良知显现发挥的最真切笃实、不被蒙蔽的地方提醒人。让人在辅佐君主、结交朋友、仁爱百姓、喜爱事物和动静语默中,都只是致他那一念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真诚恻隐的良知,那么就自然处处是圣道了。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不可穷竭,但只要用致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真诚恻隐的良知去应对,就不存在疏漏的问题,这也就是只有一个良知的缘故。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良知之外,再也没有别的良知可以致了。因此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这正是“惟精惟一”的学说,放之四海而皆准,“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文蔚你说:“想从事亲、从兄之间,参悟致良知的学问。”从自己着手用功这方面说,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如果说致其良知的真诚恻隐以求尽事亲、从兄之道,也不是不可以。程颐先生说:“施行仁义从孝悌开始。孝悌只是仁义中的一件事情,说它是行仁之本是可以的,说他是仁的根本就不对了。”他的说法很正确。


释疑:

良知之学,处处都是用功着力处,良知只是一个,只是你真要养成“致”的习惯。致良知,是一种习惯。习惯靠行动养成,行动有一个入手处,就是孝悌,就是洒扫。

今天原文学了两点。

[if !supportLists]1. [endif]孝悌为始,如果对家人都没有仁的话,外人就别说了,一定是伪。再“仁”都是伪。

2.仁之本在心,在良知之真诚恻怛,不在父兄。所以,要行仁(培养仁)可以从对待父兄上做起,但不是只着于此——父兄上才有仁,在此处致得良知之真诚恻怛,谓之“行仁之本”。从此处扩充开了,便是行仁。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大凡一切动静语默间,皆只是致他那一念事亲、从兄真诚恻怛的良知,就像你对待所有人都像你对待宠物一样,你就是致了你心中的良知了,你对待国君、朋友和万事万物,你都拿出事亲从兄的真爱之心,天下就会太平,良知大幸。这就是自然无不是道,这都在良知之道上了。

你只要把致此事亲和从兄这一念做到成熟,做成自己的功夫了,用良知去应对千变万化,就不会有遗憾缺失和洒汤漏水了,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把良知“炼”好了就可以应付一切。

说孝、悌是行仁之本是可以的,但你要说孝、悌是仁之根本这不对,孝、悌是仁之一事而非根本。


批注:

①孝悌。语出《孟子·告子篇》第六下,第二章。

 

②渗。水流下也。


③惟精惟一。参看第二条,注四。


④无朝夕。《礼记·祭义》第三十四节,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西海……南海……北海而准。”


⑤行仁自孝悌始……谓是仁之本则不可。语见《.-程遗书》卷十八(页一下)。实伊川语。书》:“谓行仁自孝弟始,盖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之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几曾有孝弟来!”(卷十八)原为程颐语,此误忆为明道语。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1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