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课堂反思——实验探究的得与失

在今天《摩擦力》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我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为载体,设计了"创设情境-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总结提升"的教学路径。课后我对我最在乎的实验部分进行了评估和反思:一开始我采用学生书包、运动鞋底、玻璃板等生活物品替代传统实验器材,在测量不同接触面摩擦力时,第三小组发现书包在光滑桌面上拖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仅为1.2N,而铺上砂纸后骤增至3.8N,直观的数据对比引发了"原来鞋底花纹真的有用"的热烈讨论。第二步设置分层实验任务:基础组(改变接触面粗糙度)、挑战组(叠加砝码改变压力)、创新组(接触面积是否影响)。第二组学生在完成基础任务后,主动尝试将木块侧放减小接触面积,却测得摩擦力数据基本不变,这种自主探究行为正是科学思维的真实体现。实验中约30%小组在同时改变压力和接触面粗糙度时仍得出"摩擦力与质量成正比"的错误结论。暴露出部分学生未能真正建立变量控制的实验思维,需要加强对比实验设计的专项训练。后续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个"摩擦力概念检测表",通过"汽车轮胎花纹是否影响刹车距离"等生活化问题,精准把握学生前概念,为实验设计提供学情依据。本次实验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物理实验不仅是知识验证的场所,更是发散学生思维的地方。未来需要继续深挖实验教学价值,在器材生活化、思维可视化、评价多元化等方面持续探索,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物理之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