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感悟: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有不殆。
达到极端的空虚无欲,坚守彻底的清净无为。万物都一起蓬勃生长,我从中观察其循环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源。返回本源就叫做“静”,静叫作复归本性。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规律,认识和了解万物运动与变化都遵循着永恒的规律。叫作“明”。不认识把握永恒的规律,就会轻举妄动做出凶险之事。能够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生不会遭受危险。
本章强调的是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状态,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
自失是静坐中自我躯体在意念中消失,一切知觉却无,但自我意念还存在。忘我是进入道的境界,自我意念完全被道的景象所吸引,情不自禁,不再有任何忧愁,只有纯洁的灵魂。守虚至诚,守静至笃,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进入道的境界。在道境中观察万物变化所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的一般规律。
懂得了自然法则,认识到自然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恢复到本真状态,如此一来,才能按照规律行事,自我宽容,不以意气用事,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
老子对养生之道的阐释和论证。宇宙万物各归其根,然而归根必须复命。精须神守,有神守护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总之,欲归根、复命,须守虚、守静。
在老子看来,无论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根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也就是回到一切存在的根源。一种完全虚静的状态。虚无是道德本体,运用起来是无穷无尽的。想要达到虚无,获得大智慧,就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虚境无为的本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