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传统教学也积极地转型。创新是时代的潮流,但洪流过境,依然能扬帆前进的却寥寥无几——如何破局?教育家鲍林说过:“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教学唤醒教师决战课堂。
“有效教学”的概念提出很多年,有效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如何从教学文化的角度看教学的有效性,怎样改变无效、低效教学,实现有效、优质教学?这一系列问题,如果不从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和厘清,就奢谈有效教学,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缺少理论的指导,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也就谈不上真正有效的研究、行动和落实。
钟启泉认为,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提出:课堂要转型;教学的转型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召唤一线教师“决战课堂”。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事实上,在课堂教学的现实中,迄今为止存在三种认识论见解:一是通过传递形成认识的、重视记忆的见解。这种见解的问题在于,它把教育简单化地归结为一种“教化”或是“训练”了。二是重视思考力培养的见解。这种见解着眼于思考活动的活跃化,特别是问题解决式的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值得重视的。但问题在于,不能因为强调了“思考”而轻视了“记忆”。三是以“相互赋予意义”为基础而形成认识的、意义交流的见解。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场所。我们要善于区分这三种认识论,第三种认识论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有效教学”是教学规范转型过程中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致力于揭示“灌输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的条件是什么。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所说:“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假如我们需要运用这些科学的原理,那么一线的教师就应当遵循这种关于教学环境设计的教学论原则,而这种教学环境一定是一种“对话”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者中心的视点、知识中心的视点、评价中心的视点及学习共同体的视点将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对话”环境。
那么,“对话”机制本身如何形成?现在很多所谓的“对话”实际上是“假对话”,学生只能“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实际上,关于“问—答—问”的对话或“满堂问”的假问现象,其实质和我们批判的“满堂灌”是一回事。所以,“有效教学”必须回答这一问题,“有效教学”研究必须致力于对话环境的创造,以及对话环境中对话机制的发现和形成。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到诸如“要‘对话’首先要‘倾听’”等论题,实际上已经接触并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当然,对于这种对话机制的研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需要常年研究的实践积累。
“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引导教师转变角色。如何转变角色?如何判断教师的角色转变?这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有哪些指标可以作为判断教师角色转变的依据?是超越了学科本身,从整个课程高度来审视和设计课堂教学,还是教师不再作为课堂统治者,而是作为课堂引领者的面貌出现?如果达不到某些硬性的指标,教师角色转型是不可能实现的。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尔伯曼在1970年曾出版过一本著作《教室里的危机》(或《课堂的危机》)。著作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判断,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第一,课堂气氛是否转变?第二,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抓手”,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摸索和前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研究离不开对“创新教学”的追求。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通过“创新教学”和“行动研究”,推动“有效教学”研究的进展,借以激荡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韵律,燃起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希望。
可以说,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结合是一体化的、有价值的研究主题,而且这恰恰也是一线老师的优势。所以“有效教学”研究实际上是召唤一线教师“决战课堂”,因为离开了课堂,研究就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当然,这就牵涉到教师的精神境界和精神状态问题。教师不读书是不正常的现象。教师要多学习,多读书,了解各种学习理论,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理解。比如,大而言之,整个学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认知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的历程,每一个里程碑都各有意义。
教师不是“被塑造”而是“自我塑造”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研究的重心,需要从“技术性实践”研究转型为“反思性实践”研究。“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怎样找寻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如何设计好教案”、“板书有哪些讲究”、“如何导入与引导”、“怎样的情境更有价值”、“怎样让预设生成都精彩”、“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怎样让学生会发问”、“课堂提问的设计和技巧有哪些”、“遇到冷场怎么办”、“怎样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学语言的艺术该如何运用”、“怎样的批评更有效”。教师一定要进行反思性的实践,而且这种实践一定是返璞归真、真真切切、扎扎实实的“行动研究”。但仅仅从个人维度进行考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第二个维度——集体维度,比如,是不是形成了善于合作的教师团队。
实际上,任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学校和社会文化滋育的结果。换言之,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个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围绕“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实际上也有助于每一位老师更好地发展。这两点并不是对立的,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智慧——“教学相长”。归根结底,这是一种新的“教师文化”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