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昨天晚上回到老家后,听到老爸在咳嗽,心里挺难受的。早上起来,我去老爸房间看了看,他刚好睡着了。近大半个月,他不太爱吃饭,肚子上的肉都减少了,只剩下一层皮。脸也慢慢显出了骨头的轮廓。
我问老妈他吃得怎么样,老妈说也就能吃个鸡蛋,喝几口粥。我们商量着是不是要给他插胃管。看得出来,老妈很心疼他,不想让我插,但如果不插胃管,吃饭的问题就解决不了。让他自己咀嚼吃饭,现在已经很困难了。
不爱吃饭也意味着身体机能在逐渐下降,状态一天不如一天。早上看到这些,我心里非常沉重。再想想前几天刚刚离开的99岁的爷爷,不免心情更加阴郁。
实在不行的话,我准备给老爸抽个血,看看现在的指标是否正常,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维持他的身体机能,不让它下降得这么快。
二、每当我心情沉重时,我总是特别希望能上山坐一会儿。今天虽然下着大雨,甚至是雷暴雨,我还是带着东西上山了。上山的过程中,雨下得很大,老公在车上提醒我,要不改天再去吧。但我始终不愿舍弃那个在我心灵深处平静、包容、疗愈的环境。满眼的绿意和水池中一圈圈的水纹,总能让我感到安宁。
就在我下车时,雨瞬间变小了,老公都觉得很神奇。我告诉他,这就是一个人多行好事得到的福报。这几次在外旅行,或者在单位,也总会遇到类似的神奇现象。
到达我心之所属的地方时,雨下得很大,身边的人都很彷徨,不知该如何是好。唯独我坐下来后,可以听着音乐,做着视频,独享一份清静。这也是我期待已久的时光。
然而,等雨停了,我发现自己的心并没有完全静下来。脑海中不断浮现的,还是老爸虚弱的身体状态。我知道,这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没有更多可以选择的方式方法。这就是我痛苦的根源。我不是圣人,救不了所有的事情,但我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延缓或减少病人的痛苦。然而,事实上,我做不到。
心烦意乱之际,我想起今天还有一个任务要完成,那就是学习《道德经》。好在《道德经》总能在关键时刻助我一臂之力,让我更多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其中提到,“道”到底是什么?道是无形的,是混沌而清晰的,但它又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我们看不见、摸不着“道”,但“道”就在我们身旁。我们需要仔细观察、理解,从现象中看透背后的“道”,那个自然的规律。
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深有感触: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愿意受到物欲的影响。尤其是当他看到这个世界的乱象,看到每个人为了更高的名誉、更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奔波时,他只是看到,而不是攀比或羡慕。因此,他会一遍又一遍地澄清自己内心的想法,回归到自己的修行状态。甚至只是一件布衣、一碗粗茶淡饭、一本书、一段清静的时光,这些就足够了。
这让我看到了现在的自己。不能说我是一个“道”的人,还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至少我在逐渐减少对外界的渴求,一次又一次地弄清楚自己焦虑的根源:是因为得不到,还是因为得到了太多?
老师今天举了一个例子,让我坐在小亭子里笑了半天。他说,如果你过于追求物质,可能会拥有一屋子的衣服,但每次出门却不知道该穿哪件。打开衣橱,衣服甚至会掉出来。这不正是我的状态吗?最近让我困惑的,就是在不同场合应该穿什么。
而实际上,如果能够精简,或者说真正理解自己的需求,哪怕只有一套衣服,也足够了。物品只是为我所用,而不是攀比、不是品牌、不是显摆。回归到这种简单的状态,就不会沉溺于选择的痛苦之中。
三、今天在山上,我还有更多的发现。我看到了平时坐的地方,那三棵树,准备一会儿把它画下来。我看到一棵果树上站着一只头顶白毛的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看到一只小青蛙在我面前蹦蹦跳跳。我看到池塘中此起彼伏的水纹,让池塘变得丰满、鼓胀,充满了生机。我还看到人们为了躲避雨,表情严肃而慌张。我感受到,坐在小亭子里,周围空无一人时,那一丝紧张和恐惧。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
现在,我越来越平静,平静地去接受应该接受的一切。我散步,我冥想,我与自然融为一体。我试图将自己从浅薄变得深刻和圆融,也希望将自己打散,变成这环境中的一个微小原子。聚合可能会让我越发痛苦,但打散之后,我会变得虚无缥缈,融入自然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