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当地人的话儿说,带提土的那个“叚上”的大船屋叫“72间房”,“塅上”那个小船屋叫“36间房”。当然,你千万别较真,还给他一间间地去认真数。这就是个说头,无非是往“天罡”“地煞”上靠,增加点儿神秘感罢了。
“塅上”现在亦称“下尧坊”,“塅”,读音按“某某秀才读半边”的读法就行,意思是指较大面积的平地儿。
从大船屋这边走过去,大约有一里地左右。我没动车,就势走了过去。古村落的寻访中,一般距离不十分远的话,我习惯这样,因为在乡间漫步,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舒服的享受。
当视野里出现“塅上”那片屋宇后,我发现走过去其实既有近路也有远路。我选了远的,因为我发现了疑似“水口”,“塅上”也就是“下尧坊”的“水口”。
后来证明多走几步路非常值得,那个“水口”实在太漂亮了,漂亮到我竟舍不得一带而过,准备单独给它列一篇。
多绕的这点儿路,基本上等于走了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沿路插到村里时,见到的第一幢老宅,是双联的三进厅堂“大夫第”和“瑞蔼居”。
这幢房子的山墙也有一条明显的折线,乍一看,曾以为它就是“小船屋”。
两宅都是挂牌的“江西传统建筑”,右边这幢是“瑞蔼居”,门楼较为简洁,家里有人,问过,是刘家人在居住。
左边这幢是“大夫第”,从山墙上看,自二进的马头墙开始,也同样有一条明显内收的折线,所以很容易给人以“小船屋”的错觉。
大门紧闭进不去,但漂亮的门楼石雕依然值得细瞧。
这是宁宅,与“大船屋”宅主同宗,一样的“大夫第”,一样风格的精美石雕。
对于门楣上如此密集的门牌,我的理解是,土改时,这幢大宅曾被没收,然后分给了数家贫下中农居住,一延几十年。直到近年,村民建了新居,加之开发旅游所需,村里才收了回来,这也是它之所以大门紧锁的缘故。
留意观察,它门楣的楹联,仍是“文革”初期流行的标语,副统帅的手笔——“大海航行靠舵手……”。
五十多年过去,楹联红漆底色虽已褪尽,黄漆题字依然醒目。这本身,就几近成了文物。
绕宅一周,“大夫第”不愧为宁氏一宗,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包括山墙另辟的小拱门,以及拱门额上的“吞口”。
在“大夫第”、“瑞蔼居”之后,又有并列的两幢老宅,左为“大夫第”,右为“儒林第”,右侧另有跨院“余庆居”。
“大夫第”不用问,肯定亦是宁氏家族的,门楼石雕风格与其他“大夫第”毫无二致。
而“文革”楹联,保存得较之前一幢,则更为完整和清晰。
右为“儒林第”,门虽开着,但没遇到主人,不知端底。看门楼石雕风格,显与“大夫第”并非一宗。
跨院“余庆居”建筑已大半垮塌,仔细端详门楼的石雕风格,似与“儒林第”同属一家。
绕回初见的“大夫第”、“瑞蔼居”,在其之前,则是另外一幢联体的庞大宅邸。
门前石巷狭窄,石板路磨出深深的凹陷,巷内四门并列。
左为“凝禧”宅,门闭不得入。
紧邻的右侧是幢小拱门的二层楼,分析应为“凝禧”宅的偏院。
第三幢为又一个“儒林第”,亦大门紧锁不得入。其右侧亦为一幢拱门偏院,应该也属“儒林第”一家所有。
寻访至此,已觉有些审美疲劳,遂退去。事后得知,这些老宅里面并无“小船屋”,也罢,算是给以后的寻访留个念想吧。
访于2021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