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传习录》中的“黄以方录”, 这篇文章里收录了阳明先生对《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修身等解释。其中心即理是阳明先生心学的根本。这一节先生跟我们解释了先生的立言宗旨“心即理”。
面对弟子的疑问,先生说,“在物为理”这句话应该在“在”字前面加一个心,是此心在物则为理。比如,这颗心在侍奉父母上就是孝,在侍奉君主上就是忠,如此依此类推,在友爱兄弟上就是悌等等。
有人认为心就是那么一块血肉,其实不是,心不是一块血肉,只要我们有觉知的地方就是心,耳朵知道听,眼睛知道看,手知道痛痒,这些觉知并不是眼睛手耳觉知到的,是我们的心觉知到的。心即理心即物,我们只需要真正的在心上下功夫,致得良知,然后一切就没有问题了。
在生活中,很多人一味地逐物,追求名利,一味地想得到更多,不停地去追逐,在追的过程中往往会忘记自己的初心,把很多不该得的东西占为己有。刚开始还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享受物质带来的舒适,到最后,当良知幡然醒悟时,后悔的泪水只能让自己活在纠结和不安中。从古至今,许多当权者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逐利,他们的心上被私欲所蒙蔽,眼里只有名利,想着如何得到更多的物质,所付出的一切总以回报相链接,明镜蒙尘最是惊心,当权者看似精明,实则早成《围炉夜话》中所言“看人正衣冠,自家赤身露体”之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看表面,学生之间闹矛盾,其中一个是成绩好的学生,另一个是经常制造问题的学生,老师不能仅凭印象就判定这肯定是问题学生先骂的人或先动的手,我们应该顺应自己的良知,把事情的经过搞清楚,公平公正地作出判决,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不然的话,问题学生只会越来越多,你的教学权威会另所有的学生所不屑。当优生与"顽石"相撞时,师长当效法阳明先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之警醒——须知蒙尘的璞玉常被误认作顽石,而裹着锦缎的赝品反倒易受青睐。
有一位学长在经典共读的分享中讲到,自己去一所学校教书,受到老教师的冷眼相待,本地老师看不起外来的老师,向她咨询一些教学事务类的问题,她总是避而不答,如果是普通的年轻老师,肯定会非常气愤,但这位学长在经典当中浸润了好几年,她的心逐渐柔软下来了,心态也非常平和,而是以更加谦和的态度去与这位老师对话,说自己初来咋到,你又是我配班的数学老师,听主任说你是一位很有责任心的好老师,长期教一年级,非常辛苦,我要向你学习。这位数学老师听到这里,反倒不好意思起来了,逐渐放松了警惕,慢慢地打开了心扉和这位学长对话,关系就这样融洽起来了。这个事例说明,只要你依着自己的良知去做事,真心地去对待别人,铁石肠也会被你感化的。
当我们在尘世中点亮这盏心灯,会发现《传习录》中的文字早已化作流动的月光:那位年轻教师谦和垂首时,恰是"事父则孝"的理在流转;数学老师放下戒备的瞬间,正是"见孺子入井"的良知在萌发。阳明先生所言"心外无物"的深意,正在于每个当下的抉择都能成为打磨明镜的契机。
这面万古长存的明镜,既照得见朝堂上朱笔批红的权臣,也容得下杏坛中蒙尘的顽石。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格物从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让心中的日月之光,穿透名利的雾霭,照破人际的正邪。当教育者的戒尺刻上"知行合一"的铭文,当为政者的印信印出"致良知"的篆纹,方知五百年前龙场驿的悟道,原是为今人准备的破晓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