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碧雅
弗洛伊德说错了
之前在网络上️盛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我们总以为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变成另外一副模样,如果有人突然间性情大变,那一定是有原因的。而这种说法,正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原因论。
我以前一直挺相信这种说法的,觉得万物之间皆有因果关系。
就拿我的老板娘来说吧,我觉得她这个人特别的嚣张跋扈,目中无人。从来只考虑她自己的感受,还总是爱摆出一副“我想怎样就怎样”的高傲态度。
我猜,她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就是因为她过去那些不幸的遭遇所造成的。
但阿德勒却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也就是说,过去并不能决定未来,我们可以自己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
而我老板娘的“不幸”,其实都是她自己“当下”的选择,与过去无关。
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怎样的意义就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阿德勒说:“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人的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一位青年听了阿德勒的目的论后向哲人提出了反驳。
青年说,昨天他在咖啡店里看书的时候,一位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泼在了他的衣服上。因为他心疼自己好不容易才肯下血本买的好衣服,所以忍不住对服务员大发雷霆。但平时的他从不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唯独那天,他愤怒的声音几乎传遍了店里的每一个角落。
青年觉得在这种情况下,目的还能讲得通吗?无论怎么想,这都是原因导致的行为吧!青年觉得自己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平时性格非常温厚,但在那时却无法抑制住怒火,完全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
哲人问他:“假设昨天的你恰巧拿着一把刀,一生气便将对方刺了过去,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骗自己说那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吗?”
青年闻言,觉得哲人的回答真是太极端了。
哲人却说:“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或许听到这,我们都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怎么可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才会发脾气呢?
哲人接着说道:“因为我们是想先产生了要“大发雷霆”这个目的,也就是说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
哲人说青年是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作为相应手段,所以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哲人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母亲和女儿在大声争吵。在这时候,电话铃响了起来。“喂喂?”慌忙拿起话筒的母亲的声音中依然带有一丝愤怒,当得知打电话的人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后,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了。就这样,母亲用客客气气的语气交谈了大约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开始训斥女儿。
我们都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哲人说,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
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所以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这就是目的论。
我们总是想成为别人
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会缺乏那些很受欢迎的人,他们很优秀,惹人喜爱。
我上小学的时候,在我们班里就有两位特别出名的人物,那就是我的班长和副班长。这两位都是女生,学习成绩好,长得也很好看。
当时教我们的语文老师就特别偏心,她们俩要是课文背不出来的时候,都不会让她们罚站的。她们俩在那时的我眼里简直就是“明星”一般的存在。
我也很想成为像她们一样耀眼的人,但我知道我自己不可能成为那样的人。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变成别人,其目的是什么呢?
因为我觉得我要是变成她们那样就会很幸福。
我们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是因为不会爱自己,而且为了能够爱自己,我们才会希望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变成像某某人一样的人。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执着于过去。
如果你现在感觉不到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着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但是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这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或许你现在会觉得这是一种无稽之谈,可是有一句话叫做“无人想作恶”。
那么强盗和杀人犯这些又作何解释呢?他们不都是坏人吗?他们不都在做些丧尽天良的事吗?
哲人说:“行为之恶的确有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做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假设有人因为金钱纠纷而杀了人。即使如此,对其本人来说也是有相应理由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善”的行动,当然这不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是指“利己”这意义上的善。
简单来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让自己达到某种利益。
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也有无好处的意义,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违法或犯罪之类的种种恶性,但是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
我们的人生在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我们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所有一切的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
现在你了解你的生活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和你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都在于你自己。
哲人说:“有时候不是因为我们不能改变,而是因为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下都可以改变,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可我明明很想改变,我并不喜欢我现在的生活,既然如此又怎会下定不改变的决心呢?
这是因为尽管现在的生活虽然有些不方便、不自由,我们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
我们想改变,但又害怕改变。想要改变生活方式,这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我们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只不过是缺乏“勇气”,缺乏可以获得幸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