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劳动发现人的心灵
学习苏联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好像他们很重视劳动教育。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中,也会更多的提到通过劳动去发现孩子的优势,培养他们完整的人格。
为什么在我国却很少看到?我并不是说我们不重视劳动,而社会或者教育,让我看到的是我们好像更多的的确在重视智力教育,五六年级的学生不会打扫卫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他们在家里也很少拿起笤帚。我们也经常看到网上的一些高分低能的孩子,必须承认他们有着高智商,但是在生活方面的确堪忧。就包括我自己的两个孩子,洗衣服这些他俩是肯定不会的,如果我说想要要求五年级的孩子洗衣服,估计现在的很多妈妈们都会说那就是高要求了,但是我们小时候,五年级是会洗一些衣服的。
现在的孩子,因为生活方面提高,的确也不需要下地干活。回想我小时候,秋收农忙季节帮家里收麦子,谷子,背玉米也是常有的事。我甚至是我们那一片最懒一个姑娘,邻居家的姑娘都能在家里做好饭,而我连最简单的稀饭都不会,那时候母亲总说谁谁会蒸馍,你啥也不会。真的,那个时候我不会,蒸馍,包饺子,我也是结了婚生了娃才学会的。
但那个时候,大多数的孩子,正常的劳动是有的。
在当下我们一方面是要享受社会带来的进步,可是,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确正在缺失。一些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也是存在。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
学生,在学校肯定需要打扫卫生,毕竟“学校是我家,环境靠大家”。我们不能像幼儿园一样由老师搞卫生,学生总要承担起校园环境的一份子。可是当学生拿起笤帚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真的不会劳动,不想劳动。
每次学校来检查的时候,学校的功能室需要打扫。之前有个学期和另外的老师一起负责微机室,当时轮到我打扫,其实学校的功能室都是喊高年级的学生来帮忙。当时喊了几个六二班的学生,他们倒是很热情,结果,热情只是表面的。真正让他们干活的时候发现擦个桌子,桌面上留下的都是痕迹,他们一方面好奇微机室的电脑,翻翻这,翻翻那,那架势不是来干活的,是来玩的。
每周四值班的时候,和搭班班主任总会讨论学生,站在门口也正好是我们班的清洁区。会发现负责校门口卫生的同学,聚在一起说话更多,吃零食更多。五六个学生,拿扫把的没几个,地上的纸片没有扫,土倒是扫了一堆。每逢学校卫生大检查,都是班主任拿着笤帚。虽然说是要一起劳动,但是很明显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不想劳动,不会劳动。
在五年级有一次课间,一个女生拿着笤帚扫地,震惊我的是她拿笤帚的姿势。因为当时没有拍照,所以从网上找了一下,结果竟然真的有相同的姿势。让我陷入了自我怀疑:笤帚是这样拿的吗?
国家这几年也的确有明晰的政策将劳动教育进行说明。劳动课程与实践课程也的确应当在课程表中体现,可是真正实施的时候呢?其实我自己这学期也有承担一节劳动课,但是我却没有给孩子们上过一次。学校,也都有相应的综合实践基地,真正利用起来也很少。成了流于形式的存在。
当班里的学生犯错时,老师会以扫地、擦黑板这样的形式进行处罚,本应该是一件荣耀的事情,却成为了处罚的手段。这也是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
这与我们呼喊的劳动最光荣是否相违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