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天堂”的第一条法则:让我们一起分享“凄惨故事会”
“受害者天堂”里的人有一个共同嗜好:迷恋受害者的故事。
看几首暴露年龄的流行歌曲,你会发现它们都可以归结为关于受害者的故事,因为这样的歌曲最容易获得认同。
怎么忍心怪你犯了错,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如果你想飞,伤痛我背……
——《过火》
“受害者天堂”的第二条法则:用受害获得同情和帮助
“受害者天堂”里的人喜欢当受害者,还因为受害者容易轻松地获得理解和帮助。
在“受害者天堂”,女孩子很早就知道,假装无助会获得男生的帮忙。她们很早就学会了假装弱不禁风,让男生帮忙提热水瓶或者拎行李上楼。她们总是听到这样的告诫:女人要懂得装傻,女孩子不要太能干,否则没有人会喜欢你。男生也被教育喜欢这样的女生,他们发明出一系列广告词:“女子无才便是德”“楚楚可怜”……
在“受害者天堂”,职员很早就知道通过假装自己的无能来获得帮助。“啊(嘴巴张大,挠头),这个我不懂”“这个我做不来”“能帮帮我吗?”然后自己偷着干别的事情。
在“受害者天堂”,人们甚至还有机
会什么都不干,以受害为生,职业乞丐可能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人。镇江公安分局车站派出所在劝返安徽省一个职业乞丐熊某回家时,被他的收入吓了一跳,熊某基本上三五天存一次钱,一次500~800元,两个月收入就能过万。除了职业乞丐,我们身边也有不少人以“精神乞丐”为生,他们为了轻松获得帮助,最好的办法就是卖惨哭穷,到处诉说自己的伤心往事和糟糕经历,然后找一个好心人群体待着。他们很快可以卖出悲惨,换得足够的情感和物质支持。
装着装着,他们开始变得无能、柔弱。他们一边把自己搞得越来越惨,一边获取更多的情感支持;他们内心一半暗爽,一半自怜,享受着身边人源源不断的帮助。
终于有一天,他们完全进入自己编写的“受害者天堂”剧本。这个时候,业余受害者升级为专业受害人士,成为一个“情感黑洞”(心理学术语叫作“边缘性人格”)。他们会无休止地寻求关爱,表现得犹如孤独的弃儿,抑郁、酗酒、暴饮暴食,带着过去的惨痛经历寻求帮助。当他们身边所有的支持者都被搞得身心俱疲、无力支持的时候,他们会痛斥一句“原来没有人爱我,你们都抛弃了我”,然后转到下一个好心人的群体中……很可能,他们一辈子都要以此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