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去伪存真。且让我们在雪泥鸿爪中扒开迷雾,探秘中华文明之光。
胡人,或称胡族,是中国古代汉人对除了汉人以外部族的称呼。狭义上是指中、西亚的外来高加索人种人口,与塞外或蒙古利亚人种民族不同。多出现于唐代及之前的各种史籍和文献上。
“胡人”的说法出现很早,《战国策》里记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既然有胡服,那么穿胡服的必然是胡人了。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句子。这里的胡人,指的是匈奴,或者说主要是指匈奴,也包括其他少数民族,比如东胡,它因居于匈奴之东而得名,也就是匈奴东边的胡人。东胡的后世,便是鲜卑和乌桓二族。
《胡考》中提到:“先汉之世,匈奴、西域,业已兼被胡称。后汉以降,匈奴浸微,西域遂专胡号。”意思是说,本来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商业民族都是“胡”,但是后来匈奴衰落,所以“胡就特指西域民族了。而西域民族又或多或少都有白种成分,所以“胡”又指白种人。南宋的《翻译名义集》曰:“自汉至隋皆指西域以为胡国。唐有彦琮独分梵胡,葱岭以西并属梵种,铁门之左,皆曰胡乡。”这是说梵人不称胡,其实突厥人也不称胡。唐代的胡专指深目高鼻或高加索人种的西域人,胡和突厥亦有严格区别。
很多人认为“胡人”这个词是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的,其实,“胡”并不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古代人所说的“胡人”一词并没有任何贬义或藐视的意思。这只是对古代少数民族一种泛指的称谓。而这种广义上的泛指则是指中国古代对北方异族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先秦时期中国将北方游牧民族称为北狄,秦汉以后又称为“胡人”。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氏、羌、吐蕃、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部落。
江统在《晋书·徒戎论》中说“《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诸夏指的是中原,胡人的概念也是从中原的地理视角而提出的,其中并没有掺杂任何的感情色彩。据《汉书》记载,西汉时,匈奴单于狐鹿姑曾致书给汉室皇帝,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这也就是说,“胡”在匈奴人眼里是天之骄子的意思,与中原的“天子”意思是差不多的。
汉语中由“胡”产生了一大批词语。这些词主要都有表示外邦的、异族的意思。比如胡萝卜、胡椒、胡瓜、胡豆、胡桃、胡床、胡服、胡琴等。再比如“胡同”这类词,其实这词是元人语。除了给汉语带来一大批词语外,“胡人”对中国文化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很多名人其实也有胡人血统,比如白居易、刘禹锡等,这些对汉文学、文化有重大作用的人都是胡人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