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在看得见的成绩背后,自己的专业能力、教育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和变化。
——第十一章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核》
今天晨起读完了《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最后两章。一章是实用的投稿建议,另一章则是精神层面的总结与升华。
吴老师摘录了《小狗钱钱》前言中的一段,这段话同样也吸引了我——
“成功的故事很少有精彩的翻版,但故事中包含的道理却可以帮助我们在遭遇困境时找到最佳的出路。当我发现读者开始崇拜作者本人,而没有掌握书中叙述的古老真理时,我有些不安。个人的经历是很难效仿的,但最基本的真理却完全可以复制……一切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混乱,更新、更好的产品层出不穷,因此,在这样的时代里,明确方向、找到永恒的真理是十分必要的。”
吴老师由这段话联想到当下的教育。联系到我们的教学,不也是一样的吗?
像成功的故事一样,精彩的课堂也很少有成功的翻版。这两天通过网络观摩初中语文界两位领军人物的课堂教学。两位名师风格迥异,评论区粉丝们的神仙打架比课堂还要热闹。争论的焦点之一在于高大上和平实朴哪种课更好。其实,高大上的固然难以企及,平实朴的就能拿来就用吗?思辨型、拓展型课堂对于师生的文化视野、人文素养、思维深度都有极高的要求,赏读型、学术型的课堂同样要求老师的文本研究、活动设计及课堂掌控能力,甚至要求更加过硬的专业素养,否则,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实在在地语言实践训练?品味、赏析语言,那可是语文教学的硬骨头!
高大上的如满汉全席美不胜收,平实朴的如家常小粥温暖熨帖。天天喝粥固然不免厌倦,满汉全席也只能偶一为之。当教学研究变成了对执教者的个人崇拜,无论是满汉全席还是家常小粥都可能变了味道。学习名师,还要结合自身特点、从自己学生的学情出发,否则,水土不服、肠胃不适几乎是一定的了。
实际上,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教学手段与方法背后名师们的教育信仰、教学理念和研究方向,比如关于人的发展、关于语文学习的核心、关于学习的起点与终点,关于人文与语用……只有这些蕴含在课堂里的最基本的方向、信念,才可以帮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正如吴松超老师所言:
拥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意味着对教育的一些核心问题、基本问题有了认知、理解;拥有自己的教育信念,就有了教学主心骨,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被各种各样的教育专家忽悠的“不知道该怎么教了”;拥有自己的教育信念,就走出了凭感觉和经验教书的低层次阶段,对课堂、对学生就不再是“糊涂地爱”;拥有自己的教育信念,就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之上,内心开始敞亮,笑容充满自信,脚步变得坚定!
所以,在学习名师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进而明确自己的教育信念,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吧。这样,我们才可以说实现了自我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