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4 今天带病跑上一小段

        昨天的铮铮“誓言”可能吓到我自己了,娘三同吃同喝,我一人到目前拉了6、7次了,但该做的事还是一件件做着。

       再次学习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其中提到了核心素养、提到了深度学习,提到了单元整体教学,提到了跨学科学习,提到了学科实践……整个内容涉及到意义、框架、设计路径和策略等,有理可循,有例可依。关键是三四五中谈到的内容,市级课题中想到的方法在这里都能找到影子,给自己加油!

        听完了上海的《怎么拼周长最短》,再听了邱寅《圆的周长》。

        这两堂课,共性——遵循学生的真问题,依循学生的真问题开展整堂课的教学,在该出手时,果断的出手利用资源解决问题,将再创造的过程中问题让学生发现,帮助学生解决。

          个性。第一节课,老师一定需要调整的是尽量不要去重复学生的回答,而对于规律的探索,总感觉前面绕得太久,后面出得太急,学生最后在总结和提新问题的时,仍然提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长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呢?听课时一直在猜——会走到和定差小积大吗?此刻想来,是走不到的。本堂课是基于学生学习了周长之后一个规律的发现与运用,如果再有些运用,学生会不会能更好的理解这个规律呢?而这种纯数学规律的探索,对于学生素养的提升体现在哪里呢?

        第二节课,比起第一次在市赛课听,大框架是没有变的: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猜想会学圆的周长和面积,会得到一个适用范围很广的求圆周长的公式,通过活动,去探究这个公式里面的常数是几?一系列活动之后学生得到的数据不统一、没有普遍的趋于3.14,这时老师通过与学生聊误差,学生体会到样本数据太少,需要更广泛的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才能得到准确值,然后给了个视频,让学生了解割圆术得到π。这里,如果将微视频的内容调整为:两位古人是怎样、经过了多少次的实验得到3.14,特别是有一个专门的视频讲到计算机目前已经将π算到好多位;然后再讲因为需要,π在不同的场合需要而精确到不同的位数,这样,学生即知道了历史,又知道了古人和现代一样,为理想数据、更精确的数据而持续不断地深研。我想,这个理念的传递就是素养提升的最好的表现。

        在听的过程中,也曾有这样的一个体会:为什么要“装作”让学生“装作”不知道呢?特别是圆的周长公式。学生一般都知道3.14这个值,这件事,但今天听那时那刻,就真的没有学生说出π,说出3.14,在那个关键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多时,学生的面部表情透露着他们知道,但语言和行动却展示着自己在探索,虽然关键的问题都是那几个孩子解决,但都是说清了自己的想法、说清了为什么这么想。其实还有一个疑问:如果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说出来π,老师如何接住呢?

       第二节课还有一个内容的变化,就是这堂求圆周长的公式的探索课,没有像教材里将圆像切西瓜转化为长方形来求解。那问题来了:哪种好?哪种学生更容易懂?更容易自己想到呢?如果没有切圆,那测试时还测将圆转化为长方形之间周长、直径等的问题吗?之后圆的面积又如何解决呢?

       明天继续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