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冰冰组织的读书营活动和参与书香澜梦第121期“寒”专题活动。】
蛇年第一期读书营活动冰冰选的依然是张爱玲的小说。不过,在这乍暖还寒之际,她给我们选的短篇小说是《花凋》。
一看这个名字,花凋,就带着些许无可奈何的诗意,这字里行间就透着寒意和萧瑟,带着一丝丝哀愁和悲凉。
《花凋》述说了主人公川嫦短暂而凄凉的一生,如同凋零的花朵,在冷漠的家庭与无望的爱情中逐渐枯萎。
张爱玲以其惯常冷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自私与命运的残酷,川嫦的死亡不仅仅是肉体的消逝,更是对温情与希望的彻底幻灭。
全篇寒意渗透字里行间,令人窒息,也令人随着川嫦的绝望而悲戚。
小说开篇即以"寒"字定调:即描写的是她的坟地。无论如何,在坟地,总有一股寒意莫名地从心低升起。她的父母给她坟地修葺了一下,坟前添了个白大理石的天使,“在石头的风里,翻飞着白石的头发,白石的裙褶子,露出一身健壮的肉,乳白的肉冻子,冰凉的。”够冷够冰,寒意顿起。
紧接着的碑阴
“二十一岁死于肺病。……回忆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安息罢,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这是写一个死去了的人,再一层寒意升起。
可是,作者笔锋一转:
“全然不是这回事。的确,她是美丽的,她喜欢静,她是生肺病死的,她的死是大家同声惋惜的,可是……全然不是那回事。”
像无形的钩子,紧紧地、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怎么回事?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笔触,在寒意的笼罩下,描绘了一个关于生命、爱情与死亡的寓言。这种寒意不仅渗透在字里行间,更深深浸入读者的心灵,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彻骨的冷。这种冷,不是来自外界的温度,而是源于生命本质的荒凉。
一、寒光中的生命图景
川嫦的生命,从一开始就笼罩在寒光之中。她的出生伴随着母亲的叹息,她的成长伴随着家庭的冷漠。在这个看似体面的家庭里,亲情被异化为一种冰冷的交易。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兄弟姐妹的情是功利的。
张爱玲以冷峻的笔触描绘了这个家庭的寒凉:
“她父亲是个遗少,因为不承认民国,自从民国纪元起他就没长过岁数。虽然也知道醇酒妇人和鸦片,心还是孩子的心。他是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
母亲是个旧式女子,虚荣造作。
书中有一句话,非常经典地概括了郑家父母:
“郑先生是连演四十年的一出闹剧,他夫人则是一出冗长单调的悲剧。”
川嫦上面还有三个绝色姐姐,底下还有三个弟弟,最小的弟弟还是一个堂妾所生。父亲常常欠债,负担很重。书里还有一句话“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中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居多。”这样平淡的叙述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窒息的冰冷荒唐凌乱的家庭世界。
父母不和睦,姊姊们有心机,父亲欠债风流吸食鸦片,说是住了一幢洋房,可是床只有两只,小姐们每晚抱了铺盖到客室里打地铺。丫头厨子老妈子一大堆人,欠着工钱不发,大家也都不得以继续做着。
总之,整个家庭是乱糟糟的。川嫦处在这样一个爹妈不爱、姊姊弟妹不亲的中不溜,她是备受忽略的。
川嫦好不容易迎来的爱情,同样被寒意所笼罩。章云藩的出现,曾给她的生命带来一丝暖意,但这暖意随着川嫦的病情日渐加重而像是一场在寒风中摇曳的烛火,随时可能熄灭。张爱玲写道:“他待她很好,可是她总觉得他们之间隔着一层什么。”他也曾经说“我会等你的。”可是在疾病面前,爱情终究显得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
最后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川嫦的生命。她的疾病,不仅侵蚀着她的身体,更消磨着她的精神意志。张爱玲以极其克制的笔调描写川嫦的死亡以结尾:“她死在三星期后。”这样简洁的叙述,反而凸显出生命的荒凉。在寒光的映照下,死亡不再是遥远的恐惧,而是近在咫尺的现实。
二、寒意中的生存困境
家庭的冷漠,是川嫦生命中无法逃避的寒意。她的父母,虽然表面上维持着体面的生活,但内心早已被世俗的功利所腐蚀。张爱玲写道:
“她母亲常说:'我们这样的人家,不能不讲体面。'”
这种体面,是以牺牲亲情为代价的。在寒意的笼罩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脆弱,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彼此隔绝而明争暗斗。
在这弱肉强食的情形下,几位姑娘虽然是在锦绣丛中长大的,其实跟捡煤核的孩子一般泼辣有为。而川嫦是姊妹中最老实的一个,言语迟缓,又有点脾气。前面说过她是最小的女儿天生被姐姐欺负,底下又都是儿子,所以爹不疼妈不爱的,还时常受到姐姐们欺负。
比如川嫦的姐姐们常说:
“小妹适于学生派的打扮。小妹这一路的脸,头发还是不烫好看。小妹穿衣服越素净越好。难得有人配穿蓝布褂子,小妹倒是穿蓝布长衫顶俏皮。”于是川嫦终年穿着蓝布长衫,从不跟她们争抢一块布料。姊姊们又说:“现在时行的这种红黄色的丝袜,小妹穿了,一双腿更显胖,像德国香肠。还是穿短袜子登样,或是赤脚。”又道:“小妹不能穿皮子,显老。”云云。
好不容易三个姐姐都出嫁了,该轮到川嫦美了,但是其实川嫦最想的是读书。她痴心想等爹有了钱,送她进大学,好好地玩两年,再从容地找个合适的人。——而女儿的大学文凭原是最狂妄的奢侈品。
其父母也不想她找人,因为要陪嫁,郑先生道:“实在禁不起这样年年嫁女儿。说省,说省,也把我们这点家私捣光了。再嫁出一个,我们老两口子只好跟过去做陪房了。”这是家庭带给川嫦的寒意。
重要的是当川嫦生病了需要钱买药,他的父亲却说:
“明儿她死了,我们还过日子不过?”“这孩子一病两年,就连我也带累着牺牲了不少。不算对不起她了,肥鸡大鸭子吃腻了,一天两只苹果──现在是什么时世,做老子的一个姨太太都养活不起,她吃苹果!我看我们也就只能这样了,你有钱你给她买去。”
郑夫人忖度着,若是自己拿钱给她买,那是证实了自己有私房钱存着。左思右想,唯有托云藩设法。于是当晚趁着川嫦服药的时候便将这话源源本本告诉了川嫦,又道:
“云藩帮了我们不少的忙,自从你得了病,哪一样不是他一手包办,现在他有了朋友,若是就此不管了,岂不教人说闲话,倒好像他从前全是一片私心。单看在这份上,他也不能不敷衍我们一次。”
川嫦听了此话,如同万箭钻心。这哪是为她着想,而是道德绑架云藩。川嫦是要脸面的,她是不想再麻烦云藩的。但是川嫦也是善良的,她体谅她的父母,觉着这两年也是为难了父母。她觉得自己是个拖累。
这三句读着不忍落泪:
硕大无朋的自身和这腐烂而美丽的世界,两个尸首背对背拴在一起,你坠着我,我坠着你,往下沉。
她受不了这痛苦,她想早一点结果了她自己。
她爬在李妈背上像一个冷而白的大白蜘蛛。
而社会的冷酷,进一步加深了川嫦的生存困境。到处有人用骇异的眼光望着她,仿佛她是个怪物。可是真遇着上了一身病痛的人,他们只睁大了眼睛说:“这女人瘦来!怕来!”张爱玲通过川嫦的眼睛,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残酷:“她看见街上的人,个个都那么健康,那么快乐。”这种对比,凸显出川嫦在社会中的渺小与无助。社会的寒意,不仅来自他人的冷漠,更是摧毁了川嫦的意志和信心。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川嫦的无力,是寒意中最令人绝望的部分。川嫦面对疾病,面对爱情,面对死亡,始终处于一种无力的状态。张爱玲写道:“她想哭,可是没有眼泪。”这种无力感,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在寒意的笼罩下,川嫦的挣扎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三、寒境中的人性之光
尽管生命充满寒意,但川嫦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的向往。她的爱情,虽然短暂,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张爱玲写道:“她爱他,可是她不敢爱。”这种矛盾的心理,恰恰体现了人性中最真实动人的部分。在充满寒意的困境中,爱情成为了一种奢侈,但也正是这种奢侈,让生命有了意义。
章云藩温柔好脾气。川嫦喜欢他言少,冷静,干净整洁。也许这是川嫦第一次接触的男子。中秋节云藩受邀去郑家做客。不想由于郑先生将太太的戒指押掉了而惹得太太生气。
一家人吃饭时别别扭扭,甚至郑先生因为太太的冷嘲热讽不让最小的儿子上桌吃饭而大为光火不但重重磕了酒杯还大骂,甚至劈头抢碗过来哗浪浪摔个粉碎。
但是川嫦都周旋着解围着也观察着,云藩不多言,只是静观。这博得了郑家的好感。后来郑母啰啰嗦嗦说了一大推,云藩只说“伯母别尽自伤心了,身体禁不住。也要勉强吃点什么才好。”然后到客厅去了。
他和川嫦在没有亮灯的客厅的那一段相处是温馨的,他们的交谈也是轻柔和谐的。
云藩坐在近边的一张沙发上,笑道:“我顶喜欢无线电的光。这点儿光总是跟音乐在一起的。”川嫦把无线电转得轻轻的,轻轻地道:
“我别的没有什么理想,就希望有一天能够开着无线电睡觉。”云藩笑道:“那仿佛是很容易。”川嫦笑道:“在我们家里就办不到。谁都不用想一个人享点清福。”云藩道:“那也许。家里的人,免不了总要乱一点。”
而且,云藩留意川嫦的裙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的地方是人在颤抖,无人的地方是衣服在颤抖,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极其神秘。我在想,如果川嫦不生病,他们会在一起的,而且会很幸福。
云藩那句“我总是等着你的”言犹在耳,哪知自己一病不起,而且日渐消瘦严重。云藩比她年长七八岁,经过两年,他还是另找了一个女朋友。亲情的温度,虽然微弱,却依然存在。
在川嫦生命的最后时刻,家人的陪伴给了她些许安慰。有时她母亲坐在床边,握着她的手。陪她聊天,听她哭诉陪她哭;还给她买两双绣花鞋和一双皮鞋等等。这样的细节,在寒意的笼罩下显得格外珍贵。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寒冷的时候,家人的温暖依然存在。
写在最后:
全文最后一句
“她死在三星期后。”
——故事戛然而止,与小说开头遥相呼应。既干脆又冷寂,将“寒意”拔高了几个度。那一刻,我真的僵住了,也彻底泪目了。
在《花凋》的寒光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张爱玲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寒意的世界,但在这个世界里,依然有人性的光芒在闪烁。这种光芒,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和温暖我们前行的道路。
寒意中的生命寓言,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思考,更是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在这个意义上,《花凋》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面照见人性的镜子。
张爱玲的《花凋》是一曲寒光中的生命挽歌。在这个短篇中,“寒”不仅是一种温度,更是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命本质的隐喻。
读罢张爱玲的《花凋》,不禁掩卷叹息,唉,鲜活的生命如此明媚又如此脆弱,如此珍贵又如此草芥,唯有珍惜当下,才不负此生。唯有如此,才能在这寒意的世界里,寻求安慰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