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孤独和焦虑
和其他任何时代一样,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对失调症状的描述也是不幸福、无力决定婚姻或职业生活中泛化的失望和无意义等等。
针对这些症状背后的含义,20世纪不同年代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主流思想和观点:
20s初,弗洛伊德【本能的欲望和社会经济间的冲突】
20s20n,奥托兰克【根源是自卑感,不确切感和罪恶感】
20s30n,卡伦霍尼【对那些超过自己的人所怀有的竞争感有关】
20s中期,【根本问题是空虚】提出的背景之一【弗洛伊德所说的性压抑在现代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问题】
空洞的人
包括:指许多人不知道想要什么,也指人们通常对自己的感受没有任何清晰的概念【对欲望和需求没有明确体验】 社会巨变让人感到不确定
通常他们追求的是外在的目标和期望,但对自己的目标几乎没有信心或现实感。他们问题的根源不是欲望和禁忌的冲突,而是内在的缺失。
我们也许可以说那些前来寻求心理帮助的、感到空虚的人们是社会中更为敏感的成员,但内心空虚的问题并不只发生在他们身上,还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在社会中,以美国个体为例:
内部导向型/陀螺仪型:具有强烈的源于外在的动机和野心,接受外在标准作为自己的道德来源。表现出僵化教条,没有能力学习和做出改变【实际上,这种获得心理力量的方法是不合理的他整合的是道德替代物而非整合本身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自身找到一个新的力量中心】 压抑的形式
外部导向型:寻求“适应”,实则是将空虚掩饰在“善于适应”的说法下,放弃超越他人的雄心。成功不取决于如何主动运用力量,而取决于知道何时以及如何保持被动。
厌烦的形式
直到现在空虚已从厌烦状态发展为无效感和绝望状态:坚信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实体,指导自己生活,感到对自己的生活及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无力作出任何有效/有影响作用的事情
孤独
空虚感和孤独感有密切关系。个体无法知道究竟想要或感受到什么时或欲望和目标无法带来安全感和方向感时,感到空虚危险,而后自然反应是环顾四周寻找他人作为安慰。
感到空虚时会产生孤独感,最基本的原因是人类需要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对自己进行定位。另一原因是,社会过于强调为社会所接受,我们不得不通过被人追求、从不孤独来证明我们是成功的。“被人喜欢”在某种程度可以阻止孤独感迫近。
解释现象:人们关于聚会“被邀请”的动机往往超出现实动机【在陪伴中收获快乐】
然而,对孤独的恐惧的强度差异及对抗恐惧的防御措施相对成功,并不能改变核心问题【孤独恐惧】
焦虑及对自我的威胁
当代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我们的焦虑,但我们的焦虑也是导致社会某些大灾难的原因。
如当一个民族陷入经济匮乏时可能采取某些不当的行为填补空虚,摆脱焦虑。由此可能造成更大的民族混乱。
焦虑源于我们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角色,相信什么样的行为。【混乱和困惑】
区别
恐惧:明确的威胁物,知觉敏锐地采取措施
焦虑:感受到威胁但不知所措,知觉变得模糊【体验到盲目的空洞感】
焦虑适应性随强度变化。强度大到危急自我时,即作为自我的存在受到威胁时,会体验到焦虑。多数时候源于我们坚持的作为自我的存在非常重要的某种价值观受威胁时。而前面提到的“被人喜欢被人接受”就作为时代的一种主导价值观。
焦虑能够摧毁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也能够摧毁焦虑,我们能做的事加强自我意识,找到自我力量的中心,能使我们抵制周围的困惑和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