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约了和赵老师的练习,练习主题是处理创伤事件,我倾听了案例,同时我自己找了课堂中老师给的案例做来电者,看到逐字稿,感觉自己还是有些收获。
一、收获
1、打破了我对来电者固有的理解
我以为来电者往往难以描述清楚自己的问题,很难看到自己的困惑,但其实,还有一部分来电者,很清楚自己的问题,能够看到自己的困惑,只是不知道如何解决困惑。作为倾听师,有时候只需要引导当事人转换对事件的看法,一切也就柳暗花明了。
2、先共情,再去了解新的问题
在练习中,我总是专注在思考如何对当事人展开提问,通过提问来理解当事人。一看逐字稿才发现,自己对当事人的内容几乎无反馈。我想,我可以做到很好的共情的。
正确的做法是,先用一句话反馈当事人的内容,再用一句话反应情感,还可以试图去反馈当事人的期望。
或许,在实际生活中,我要刻意练习去倾听家人,去反馈家人所说的内容和情感,努力克制表达自己。
3、确认了工作目标,确认情绪状态,就可以开始对来电者工作了
今天在演练中,当事人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情绪状态也是OK的,只是想知道怎么办。我认为这种情况下,是可以直接对当事人的倾诉目标做工作了,但由于我自己固有的思维,加上自己胜任力有限,导致一直让当事人在陈述问题,而迟迟没有让问题深入。
4、通话结束,有必要做个总结,问一问当事人的想法和感受。
二、想法
1、我对当事人感觉所展开的联想
当事人提到自己的感觉的时候,我大脑的反应了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可以成为理解人和事的模板。
澄清感觉: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种感觉/情绪?(感觉背后的感觉是什么?)
澄清事件:发生了什么具体事情?什么时候发生的?这件事的发生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想法、情绪: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这件事对你意味着什么?带给你的情绪体验是什么?当情绪出现的时候,你是如何调节自己的?
行动:你为了改善当前情况,采取了什么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效?
外部资源:是否找人倾诉过,求助过?如没有,那你是怎么过来的?
切忌,对当事人模棱两可的表述一定要做澄清,直到具体为止。比如:这种生活/状态/感觉/想法/情绪、他们/别人/人家。
又如,过去演练中提到的,受不了,受不了什么?贬低,贬低是指?痛苦的感觉,让你想起了什么?
2、我有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经过了这些训练,感觉短焦技术和认知行为理论比较实用。当自己陷入迷茫的时候,可以想到这两点。
(1)短焦。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比如创伤,通过短焦技术,让当事人引导当事人设立短期目标、设想愿景、探索资源,寻找力量,可能用起来会比较不错。
(2)认知行为理论。
当事人想不开,往往是在认知上存在非理性思维,找到这条线索,再引导当事人改变看法,再鼓励当事人改变,这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今天和赵老师的对练中,来电者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解决睡眠问题。在倾听过程中,我把问题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深入,故此来电者反复描述自己的事情和想法。我认为可以用认知行为来展开讨论。先对来电者做心理教育,再引导来电者转变想法。
“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有负面的,就有正面的。对此,你怎么看?”
“在心理学上认为,影响一个人情绪和行为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当事人对事件的看法。你看到课程中提到的创伤事件,让你联想到多年前发生的案例,这让你认为从事心理咨询是高危的,于是陷入了对职业的担忧。那如果我们换一种想法,你又会有不同的思考结果。比如,心理咨询师是可以帮助很多人,尤其是能帮助有重大心理创伤的人。2014年发生的案例,可以是警醒你,加强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修炼,避免因个人工作失误导致重大事故发生,这样想会不会让你对心理工作更加敬畏。”
三、启发和行动
看到这个笔记,感觉自己成长进步了,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倾听思路。当然,这个思路还需要在事件中不断的去打磨。期望在本周后,我能约到很多同学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