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宣布作者死亡时,即宣布读者中心论,至使多元解读横流。比如王荣生教授曾提过的《生命,生命》解读为以小见大,是过度强调读者而没有关注文本本身。
多元解读源自读者中心。
朱自清先生指出:多义当以切合为准,必须贯通上下文或全篇的才算数。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多元解读庸俗化的共同点是:零碎的,片断的感觉,背离了文本的有机的系统。文章的信息是有序的,相互联系的,处于统一的层次中。进入文本分析的层次,就是要把全部复杂的,分散的,乃至矛盾的部分统合起来,使之在逻辑上有序化,这就是最起码的一元化。
所谓一元论,是形而上的理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整体,所有存在的事物可以被归结或描述成一个单一的概念或系统,精神和物质世界一样,都源于或可以分解为同一的,最终原理的学说。所谓多元。也就是多企一元,每一个元,都应以系统的,统一的,层层深入和贯彻到底为特征。
所谓的元,通俗的讲,就是系统性。
从哲学上说过,过程比结论更为重要。从思维质量上说,单一观念的一贯到底,比多种观念的罗列更重要。要把片面的,即兴的感觉变成系统的认识,就要进入规定语境,提出多种问题,其中最为深邃的,最能深化的,乃是连贯性的问题,正是这样的问题。才可能得出有序的论断。
比如《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解读,从正反两方面系统阐述:孙悟空是个人意识的化身,他大闹天宫,是贪嗔痴怨失去控制使然,经历磨难,使他克服魔障,最终功成行满见真如,六根与六尘相接而生,因之产生的烦恼叫六贼。悟空把他们打死,象征皈依的决心,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这样的解读有序而有系统,才算是一元化了,才能进入多元解读之中成为合法的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