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打开微信读书,看到一条推送消息,一般这种推送消息,我都是点开,扫一眼,然后关闭。《如何避免孤独终老》,我一个寡王之王,一个打算攒钱住养老院的人,这跟我有什么关系?一瞬间之后,也许还是有一点不甘心在里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再次打开,难道真是什么灵丹妙药,可以逆天改命不成。
在没什么正事可做的时候,我开始读这本书,读到第二章的时候,感觉到了一丝乏味,内容没有特别吸引我,鬼使神差的,继续读了下去,到第三章的时候,发现这是一本有关行为科学的著作,里面列举了大量的行为心理学的研究以及心理咨询的案例,并不是某个情感作家的臆想。凭着对心理学的爱好,让我坚持读到了最后。
书中有些内容对我原有的关于亲密关系的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根据对依恋类型的描述,我发现我属于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人的行为通常是为了吸引伴侣的注意,他们可能会过于频繁地打电话或者发短信;或者以离开为威胁,意图引起对方的妒忌;或者通过挂断电话、不接电话来引起对方的关注。他们可能会一刻不停的想着自己的伴侣,或者,会一直想着伴侣的优点而看轻了自己的优点。这种扭曲导致了恐慌。如果没有立即得到伴侣的回复,他们就担心自己是不是被抛弃了。只有当他们一刻不停的与伴侣联系时,才能摆脱焦虑。这导致他们会一头扎进某一段感情中,并在这段感情逝去后,依然不肯放手。因为他们害怕孤独,担心这是他们唯一得到爱情的机会。”这段原文就是我当时在一段感情里的真实心理活动,读到这儿,我会心一笑,病因原来在这呢。
那时大概26岁吧,身边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一个人年纪大了,如果没有谈过恋爱或者没有结婚,会被认为心理有问题。听到这样的说辞,觉得不可思议,必要上前理论一翻,证明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前几天,在医院上班的表姐打来电话,对这个大龄剩女的表妹的终身大事表示关切,聊天中,她说起她最近的一个病人,38岁,单身,总是认为自己有病,老往医院跑。表姐称大龄单身的人多少有点心理问题。虽然觉得这过于武断了吧,但是内心已经不那么坚定的去反驳她了。
书中将依恋类型分为三种,一种是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人是理想的伴侣。他们稳重可靠、值得信赖。他们会避免戏剧化的激烈场面,如果避免不了,在戏剧化场面到来时,也会设法缓和它。他们随和、宽容、善于沟通。他们表里如一,为亲密关系创造出了健康的边界。”,“回避型依恋的人装作不想和别人发生联系,尽可能减少被拒绝后的痛苦。他们不相信可以依靠别人来满足他们在情感上的需求,所以他们总是避免与任何人走得太近。当关系越来越亲密时,他们就试图离开。”可以说安全型依恋是一种比较健康的类型,相比之下,焦虑型依恋及回避型依恋稍显病态。事实上,有50%的人是安全型依恋,后面的两种类型大约各占一半,安全型依恋的人虽然占比较高,但往往很快就被抢光了,因其善于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所以他们很快就会留在这段关系里。而后两种人往往纠结在一起,陷入焦虑-回避循环,一个执着,一个逃离。这也算为大龄单身的人确实多少有些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些佐证吧。
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人也不必感到绝望,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将自己转化成安全型依恋的人。通过观察自己的反应,管理破坏性冲动和情绪,学会正面表达自己的空间需求等等,但真正改变自身固有的依恋类型这件事很具有挑战性,我们的依恋类型不是一时半会形成的,很多是潜意识的原因,我们不太容易直接观察到,必要是可以向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
了解了依恋类型之后,再思考一个问题,你真的想过恋爱对象和结婚对象的区别吗?我们要找什么样的人作为终身伴侣呢,是那个充满魅力的毕业舞会上的舞伴吗?那你考虑过以下问题吗?你的伴侣会帮你照顾年迈的父母吗?会不会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会不会在你生病的时候照顾你?作者列举了一些我们更看重的可能没那么重要的特质,如金钱、长相、相似的性格、共同的爱好,还有一些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的特质,如情绪稳定,心地善良、擅长做出艰难决定、忠诚、具有成长型心态、能够激发你最好的一面、懂得合理争吵。
上面这两部分是本书给我带来最多启发和共鸣的部分,后续章节,作者还讲到了怎么社交软件上表达自己以及通过别人的表达来挑选合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结实伴侣等等,一直到如何决策继续还是应该分手,结婚之前应该做那些方面的沟通,有很多具体的操作及练习的方法,值得借鉴。总而言之,读完本书,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不再那么悲观,觉得一切还有可能,这就是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