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为何如此黑暗——空虚
生活最大的危险就是一个空虚的心灵。
——(德国)葛劳德
田新性格内向,平时不爱跟同学说话,有什么事总是憋在心里。他在日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刚读高中的时候,我还没有什么忧愁,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无论何时何地我总会感到一阵阵烦躁,烦躁的原因有来自生活上的,也有来自学习上的。
“在学习上我一直是中上水平,可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大概是几次考试失利的缘故吧,我感到学习特没劲,成绩也落后了,班主任找我谈了几次,我也没什么变化,我对什么都无所谓了。想来想去,觉得生活没意思,真的没意思。同学们都在那里学习,可学习好了又有什么用呢,究竟为了什么呢?成绩再好也免不了生老病死。
学校有时也搞一些活动,但内容几乎和小学生一样,各种各样的评奖,只不过是些幼稚的活动,我真的觉得很无聊。家里,爸爸每天出入花鸟市场,炒股票,打麻将,对我的学习一点也不关心;妈妈除了做家务,只会每天盯着我,唠唠叨叨说个不停,一会儿说我头发长了,一会儿又数落我东西没放整齐……事无巨细,她都要唠叨一番,我都替她累。
有时夜深,独自坐在书桌前,望着一大堆功课,我会想很多:活着真没劲,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也不知有什么结果,真想离开这个灰暗的人生,有个新的开始……"
田新之所以感到人生灰暗,没有色彩,这和他的空虚心理有很大关系。
空虚心理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如同行尸走肉。精神空虚者往往委靡不振,缺乏社会责任感,有碍于社会发展,也有害于人类发展。
空虚是一种不良心理,有碍于人格的健全发展,我们要防止这种心理。
现实生活中,摆脱空虚感可以采用以下5种方法:
1.调整需求目标。
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
2.多与人交往,获得别人的支持。
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予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只有获得别人支持,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3.博览群书。
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虚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生活也就越充实。
4.忘我地工作。
劳动是摆脱空虚极好的措施。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人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5.转移目标。
当某一种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转移目标,比如在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心情平静下来。
当一个人有了新的乐趣之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迎接丰富多彩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