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在新教育读书会中的心理学读书社群和书友一起拜读了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收获颇多。
摘抄序言中的文字:
1.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教育的品质,决定孩子的命运。而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尊其师,才能信其道,爱其师,才能乐其课。
2.在书中,他为教师介绍脑科学的知识,讲如何慧眼识人,如何积极投入,如何播种幸福,如何快乐生活,如何保持心理降,如何陪伴学生成长,如何增强个人影响力,如何书写生命传奇。
3.在书中,他分析了教师的常见困惑与对策,如追求完美与追求幸福,纠错教育与长善救失、网络沉迷与沉浸体验、学生早恋与性别认同、抑郁情绪与解释风格考试、焦虑与意义理解、离异家庭与重建安全感。心理免疫与身心降、人力资源与复原力训练,等等。
4.他告诉老师,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当我们聚焦于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当视角不一样时,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看完整本书。我有两点特别深的感受:
一是对班上的现象有了解释。比如刚开学时转来一个小女孩儿,天天喊胃疼。肚子疼,浑身没有劲儿。说话没有气力,常以此请假。她妈妈带着他去好几个医院检查,身体没有任何问题,她妈妈无比着急因为这个孩子在原学校成绩第一,担任班上的班长、学习委员等等。在她妈妈的叙述当中,应该是一个比较活泼的孩子。但我作为她的班主任,我没有看出来,因为这个孩子很少说话。
针对这个小女孩的这种情况,我和其他科任教师沟通,无论这个孩子的作业完成的怎么样,无论这个孩子在课堂上表现的怎么样都不要去批评、斥责。相反,针对孩子的亮点,要多表扬,多鼓励。而且我与这个孩子有一次长谈。在谈话的过程当中,我重申学习是人生中的大事,校有校规,班有班规,不可随便请假。学习成绩的保持与提高是需要努力的,既然在原学校成绩优异,相信在这我们这个学校成绩依然很出色,需要把注意力、专注力要用在学习这件事上。我还补充说以前的老师很关注你,也很欣赏你,现在的老师依然如此,各科老师依然很看好你,如果你有需要老师会及时给予帮助的。你所在的班集体团结、互帮互助,你周围的同学也都是积极向上的孩子。无须担心人际关系的处理。这个孩子的复原力水平还是很高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渐渐融入了班集体,并且负责班内2个学生的学习辅导及监督,非常用心。
读过积极心理学,我知道这个孩子问题出在人际资源方面,对适应新环境产生了障碍,因为老师是陌生的,同学也是陌生的,使她产生了无助感。好在家长和老师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让她比较容易的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二、作为一名教师,一定不能让学生有习得性无助感。书中有一句话,深深的刺痛着我。已经有很多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过程中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这是一个不良的社会现象。喜得心无助的经历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如果遇到困境,他们更多的是采取消极回避和放弃努力的应对方式,从而导致难以从困境中走出,更难以快速的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习得性无助的经历导致孩子的复原力变差。。在学校教育中,有很多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他们往往有这样的认知观念,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不能由自己控制,因此他们遇到挫折就放弃。这些学生有以下表现,学习动机降低,在学习上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认知出现障碍,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在学习时表现出畏难情绪。本应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废,陷于抑郁状态。
细思极恐。孩子从刚刚会跑就可能进了幼儿园。随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应该说形成良好习惯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习得性无助感会发生迁移。比如你学习成绩不好,很有可能会将这种源自于学习的恐惧、自卑迁移到工作、演讲甚至各种待人接物的小事上。即使你只是不擅长某一件事情,但你总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学过了积极心理学,一定不能让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在孩子的成长当中,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帮助。让孩子有征服感,有快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