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人是五运六气的产物,动植物皆是如此。
我国早期马文献中,以相马经为最多。我国相马术有优良的传统,产生众多的相马专家。《吕氏春秋》中列出13位,其中以伯乐最著名。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人,他一生爱马,以相马文明,能识马千里,著有《相马经》。伯乐相马,强调“得其经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这是要抓住马的内在本质,不拘泥外在形象;要着眼于关键部位,忽略其细微末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相马经》,约5200字,侧重从头部相马,认为眼大有神的是良马。东汉马援“善别名马”,他特制一尊铜马,作为良马的标准模型。马援博采众家,著有《铜马相法》,认为:“上唇欲急而方,口中欲红而有光,此千里马。”《齐民要术》所记载前人相马经验是:“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光;脊为将军,欲得强;腹胁为城廓,欲得张;四下为令,欲得长。”这是从马得头、眼、脊、腹及四肢来选良马。古代相马书中所反映的技术和经验,为后世相畜学奠定了基础。
古代马书中,马医著作较多,现存最早的是唐代李石编纂的《司牧安骥集》。《司牧安骥集》简称《安骥集》,为唐代李石(?-845)编纂的一部集刊性兽医专著。 李石公元818年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等职。本书是李石公元838年前后任行司马时,收集唐以前医治马病的重要文献汇编而成。原书已佚,最早的新刊校正本于刘奇阜昌五年(1134),时未题作者和写作年代。《宋史·艺文志》医术类始有《司牧安骥集》三卷,又有《司牧安骥集》一卷,题名为李石。为明以前学习兽医者重要教材。宋元时期(907-1368),南宋《新刊校正司牧安骥集》和元代卞宝的《痊骥通玄论》等兽医专著,基本上都是参照《司牧安骥方》体例和内容来记录,都有针灸穴位、手法、主治、禁忌等记载,并流传国外,日本于1000年刊行了《伯乐针经》和《司牧安骥方》,1604年又刊行《假名安骥集》。
此书是唐宋元明四朝代业兽医者必读的教材,“傅师以是而教,子弟以是而学。”书中内容有医学理论,有临床实践,可谓绚丽多采,翔实丰富,系古代中兽医学的瑰宝和经典著作。其学术思想和医疗成就影响至深且远,宋元明清的兽医著作中多选录此书。特别在中兽医基础理论方面,由唐到民国的1000多年间都是以本书的内容为基础,如元代的《痊骥通玄论》就是诠释《安骥集》中部分内容为主题的专著。书中的三十九论中有三十三论是诠释《安骥集》的起卧入手论,在四十六说中有十五说是阐释本书的五脏论,有十说是阐释十毒症,有十四说是阐释十二经脉和诊断。
又如明代的《马书》和清代编的《马牛驼经全集》都是照抄本书的四篇五脏论和八邪致病的乏脏腑篇理论的不足。再如清《活兽雌舟》为适应牛体生理病理特点,重写了五脏论,但其学术观点仍然承袭前者,并没有改变。这部《司牧安骥集》其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其价值不只是总结了唐以前的诊疗经验,它还把唐以前的医兽思想和家畜的保健原则提高到唯物主义哲学原则的高度,以朴素的辩证法、“兽天相应”、“畜体为一小宇宙”、“五脏五行结构论”、“五运六气”等观点为传统中兽医学组成和奠定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而且《司牧安骥集》也是李石总结前朝之书而成,这样看来,四时五行、五运六气之术在汉唐之间就已经应用在牛马等畜病的治疗中了。
书中收录了春秋时代畜牧兽医专家孙阳(号伯乐)命名的兽医针灸专著《伯乐针经》,并有“穴名图”、”伯乐画烙图歌诀“、”六阴六阳图“等内容,其中”六阴六阳图“是古代兽医十二经络最早的文献,《新编集成马医方牛医方》(1399)、《元亨疗马集》(1547)、《新可刻马书》(1594)、《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1785)等书中都曾转载过此图。但该图在部分书中被修改为”三阴三阳之图“。
应用阴阳五行来解释马体的生理病理现象,马体的构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是本书四篇五脏论的特色。家畜生活于自然界,”兽天相应“即畜体与自然界关系密切。”生之本,本于阴阳“”马虽为兽,亦察二五而生“,二为阴阳,五为五行。由于天之阴阳化生之五行,地之五行又上应天之三阴三阳,马体的十二经络之上应天之五运六气三阴三阳,马体的五脏六腑下应地之五行生克。如春三个月,肝脏七十二日;木生酸,故肝家纳酸;东方在八卦方位上位于震宫位置,亦即五行十天干的甲乙方位处,因此说,肝外应于东方甲乙木。甲为奇数属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互为消长,在五脏中,肝为阴中有阳,肾为阴中之至阴。东风生木,故有肝者风为脏;胆和肝相连,肝胆夫妻一路行;肝为脏为里,胆为腑为表。胆为精(胆汁)之腑。这样就把阴阳、五行和脏腑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兽医特有的五脏论中的肝经内景。五脏在体内,要察知其生理病理情况,只须检查其外应部的变化就可察知五脏论以肝者外应于目,心者外应于舌,肺者外应于鼻,脾者外应于唇,肾者外应于耳。或者说马有七连,耳连肾,舌连心,肝连眼,脾连唇,齿连骨,鼻连肺,尾连肠。”见其外即知其内,内外相连,认病下药,何忧不痊“。这样就简化了马病诊断和辨证施治。
认识动畜的七十二种疾病,知道该病的传变和预后是一个兽医必备的素质。本书认为畜体是一个小宇宙,”天有五星辰宿位,地有五岳五山尊,马有五脏立身形”,其新陈代谢、生老病死都像自然界一样阴阳五行运转规律的制约。“世有五行并五性,生老病死苦相因”。在疾病传变和预后测定上认为病向五行相生方向传变则预后良好,向相克方向传变则预后多不良。“肝病传与南方火,父母见子比相生;心属南方丙丁火,心病传脾祸未生;脾家有病传与肺,安荣必定土生金......。肝家有病传于脾,木克堰水疗无因;肾家有病传于心,水来浇水救无门......。”这种按五行生克来推测预后,与《黄帝内经》中五行生克预测法则相同,利用生克规律来治未病,成为祖国医学的一大优点。例如仲景在《伤寒杂病论 ·杂病例》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使之不传,这种治未病的疗法使中兽医脱离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用药疗法,为辩证施治选方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