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精神与肉体 续
如果不能有效化解个体在早年性格成形时期犯下的错误。在日后是很难被改变这些特质的。正如个体之前的错误行为与他先前对生活的错误理解相一致一样。如果日后能够及时改正这些错误的观念,个体的行为也会随之出现相应的改善。
人是通过各种感官来接触并感受外部环境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感官来推测他会如何感受并理解自己的经历。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人观察事物的方式,也知道了他的兴趣所在,那就几乎等于知道了他的全部。
一个人的肢体语言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它可以让我们知道个体不同的感官的发展和使用模式,以及个体如何利用这些感官来理解环境。
心理就是个体对身体器官所感受到的外部环境的理解。
如果我们的身体难以适应环境,无法满足环境的要求。我们就会在心理上出现负担感。正因如此,那些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在心理发展上往往会比常人面临更多困难,负担更重。他们的身体常常不听使唤,所以他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同样的目标。因此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个体往往心力交瘁,不堪重负,性格也就很容易变得自我。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受到器官缺陷和行动障碍的困扰,他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外部世界,也就很难学会关心他人。这样的孩子在成年以后往往缺乏社会情感,与人合作的能力通常也较差。
如果能够从心理上正确看待自身的缺陷,并积极应对,完全有可能把生理缺陷转化为一种能力优势。这是一种补偿作用。
只有当一个孩子愿意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愿意去关心自身之外的事物时,他们才可能成功弥补自己的缺陷,如果只是想摆脱困境,反而会不断堕落,只有当他们面前有一个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而这一目标要比挡在面前的障碍,更为重要时,他们才会继续勇敢前进。如果他们确立的目标暂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他们自然会努力训练,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些受损的器官并不能控制个体。相反是个体在用自己的方式控制着这些器官。
精神会影响身体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而身体则会反映出精神的错误和缺陷。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痛苦的生理症状,其实都是心理失调的结果,因为个体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心理的平衡被打乱了,并最终表现为外在的身体症状。
个体的生活风格和情感特征会对身体的发育和成长造成持续的影响。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通过观察一个孩子早年形成的生活风格,我们就可以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来预测他日后的身体发展趋势。
人的生活态度往往会表现在他们的身体姿态上,勇敢的人大多体型健壮,肌肉结实,并且站姿挺拔。身体姿态会对身体的发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许是他们肌肉强健的原因,不仅如此他们表情和骨骼的特征也很鲜明。
在四五岁的时候,个体的生活目标便开始逐渐统一,精神和肉体的关系也日益紧密。此时个体的生活态度已经基本定型,情感倾向和行为习惯也开始出现。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合作能力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判断和区分不同个体的重要标准。在所有的失败者中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合作能力不强。
所以我们可以为心理学再下一个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合作行为中出现的各种缺陷的学科。
精神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会贯穿他的一生。而个体所有的情感和思想则会和他的生活风格保持一致。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某种情感出现了问题,并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和发展。那么仅仅改变这种情感是没有用的。情感是生活风格的相应体现。只有改变了生活风格,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个体心理学为教育和治疗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我们不能单就某种症状或者行为进行治疗,我们必须找出患者在整体生活风格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经历的解读,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以及对周围环境作出的具体反应。
生活风格是最适合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和对象。个体心理学始终关注人的精神本身。我们研究个体赋予世界和自我的意义。研究个体的生活目标,奋斗方向以及个体应对各种生活问题的方法,而且根据我们的发现,理解不同个体之间的心理差异的最好方法其实就是比较他们各自合作能力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