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一度成为热点,基于事实也被广泛认可,如此现实而且普遍,而至于道理好似成了“羔羊”。可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呢?也早已有了诸多破题论述,即使知道也过不好这一生,并不是因为道理不管用,而往往是知道的人没有用、不会用、滥用,问题在人身上,道理其实颇为无辜,道理之所以成为道理,是经过多数人的验证和时间的洗礼才沉淀下来为后人所用所思,存在即合理。那么,很显然听道理的人至关重要,道理在每个人的表征上是千差万别的,怎么理解,如何诠释,以及怎样去控制和预防都是一系列很广泛、冗杂的心理和行为艺术,所以基于复杂的人性本身,也就开出不一样的花来。成功者说出来的道理,那是不可置否的不凡和卓越的代名词,而同时又会是芸芸众生调侃的谈资和不屑的载体,是毒鸡汤和嘴把式的附体。不作为或者觉得无法企及划分出与名人的界线。
我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去看这个逻辑,是认为听道理的情景模式和讲道理者的个人身份角色也很重要。这涉及问题的情景模式,接收者的心理状态,包括信息感知、认知形成、动机激活和结果归因。通俗来说,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情感性动物,而且还具有发展性,必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制于个体认知水平的结构和发展程度,这就使得同一个道理在不同的时期有不一样的表征,正如那个经典性人生视角故事,“少年看山是山,中年看山不是山,老年看山还是山”,在马克思唯物论意义上来说,山是客观实在的存在,它从未变性,是看山人和看山的时间形成了不同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