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是学习和实践之间的纽带,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传承精华,去除糟粕,孕育智慧。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必定使人受益无穷。全人教育需要在思辨中启动,在思辨中匡正,在思辨中发展。全人教育需要用思辨来支撑,也一定会因思辨而拓展!
观点一:深度思考生发无穷力量
没有宏观的思考,难有细节的完美。只有善于思辨,深度思考,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事物本来面貌,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因为,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取决于自己思考的质量。如果思维不清,势必被人左右。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的王守仁说过,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是思考的器官,“心”即是思考。思考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正因为如此,就更加迫切地需要探讨思考的意义、路径、影响因素和永恒价值。
1.思考的现实意义
思考一直是伴随着人类这个生物体而产生的附带品,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人的独立精神价值和社会存在意义就在于思考。台湾大学为纪念已故第四任校长傅斯年而建的标志性纪念物“傅钟”,每天只响二十一下。原因是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和最有修养的伟大的知识分子中的一个典范”的傅斯年说,“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学生首先要学会拥抱思想,学会思考。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尝试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识。因为只有当你抛开了外在已有答案,同时也抛开了内在已有答案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的思考,这种思考就是一种洞察力的思考 ,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 。
思考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其他活动都代替不了的。没有思考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就没有独立人格,失去独立人格、只依附于团队和其他人的公民是没有风骨和创造活力的。
德国哲学家怀特海早就这样表达了他的忧 思,“凡是不注重训练智慧的民族,都是要失败的。所有你们的英雄行为、社会魅力和机智,所有你们在陆上还是海上的胜利都不能改变这个命运”。智慧从思考中生成,创新在思考中实现,国家在思考中发展,文化在思辨中繁荣,民族在哲思中前进,而思考是在母亲的怀抱里、幼稚园的玩耍中、中小学生的教室里完成它的习惯养育。
思考:读和悟是思考的前提。我们大力倡导学生广泛阅读,正处于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阶段。我们才刚刚起步,虽然倡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圈可点可作批注,但是在这两个月的观察中,发现能作批注的寥寥无几。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的理想状态我们还达不到。是学生没有这种习惯?是学生没养成边读边想的学习品质?要促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学习品质,我们的语文课、数学课、科学课、思政课等等,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思维的时间、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人的智能在思辨中提升,如何唤醒学生思辨意识的觉醒,这是全人教育要迈开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