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句话:所谓“真爱”,就是深刻理解对方的痛苦。
爱这个字都不陌生,懂得爱的人屈指可数。
有人说爱是给予,有人说爱是理解,有人说爱是支持,也有的人说爱就是一个字——懂!
来看一个场景:
我跟你说我喜欢吃米饭,你每次端着面条对我说:你爱我。
我跟你说我喜欢吃米饭,你对我说别人都说面条很好。
我跟你说我喜欢吃米饭,你对我说,别人都说给了面条就是爱。
我跟你说我喜欢吃米饭,你说你给了我最好的面条。
我跟你说我喜欢吃米饭,你转身走了。
过了很久很久,你来了,带着一碗面。
我说我喜欢吃米饭,你说你已经给过我面了。
终于我不再对你说我喜欢吃什么。
这样的对话不陌生吧?
或者有很多雷同吧?
不爱的人未必会吵架,相爱的人未必不吵架。之所以要吵,是因为小声说话对方真的听不懂,从而引发的生理上的自然反应。
以为随着嗓门的提高,会将自己的心思植入对方的脑海里。最终却发现,往往徒劳无功。架越吵越乱,心越走越远。
不被听见,不被看见的潜台词是否定。这才是真正让发声者炸毛的深层原因。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追剧,而很容易喜欢上剧里面的主人公,无论好人或者坏人,都有人喜欢。那么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爱上故事里的主人公?
因为作者或者编剧用自己的文字”懂“了主人公,用懂的视角,丰富而立体地将人物形象展示出来。追剧的人,跟随着作者或者编剧的人物设置,用”理解“的心态,被主人公的故事带着走。在文字和场景的刻划上,浓墨重彩,唯恐观众不懂。
换句话说,主人公的每一个行为,尤其是反常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的作用,就像试卷上的判分,完美的解释链,意味着全部答对。
由此可以想到,写故事与看故事的人,给了主人公最大一个礼物:懂。
懂,也叫共鸣。有去有回,有呼有应。
懂,不一定能爱。但是不懂,一定爱不起来。或者即使爱了,也是偏离的爱,是一厢情愿的付出。有去无回,有呼无应。
在没有懂的爱里,是来自双方熙攘相处的孤独,这是比独处更大的苦。
我要一个传声筒,你却做了我的回音壁。我的声音,发自肺腑的声音,终于还是被全方位折回。本来是一场互动剧,却演成了两个独角戏,发声的人,终将疲累于自己的吼声里。
能逃就逃,不能逃就沉默,却在风平浪静之下暗流涌动。
懂,就是一份理解,理解不被听见的那份痛。
懂,也是一种倾听,倾听对方心里到底在要什么。
哪怕是听了不懂,至少也可以作一个回应:亲爱的,虽然我没能理解,但是我收到了你所说的话。这至少在表达着一种意愿,愿意去懂的意愿,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
这个意愿,可以理解为“你值得”!
懂,是通向人心的一条高速公路。
倾听,就是修建高速公路开始破土动工。
工程启动,爱才有可能。无论情侣、夫妻、父子、母女……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