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称为“孤篇压全唐”。这是高中语文必学的一首古诗,这里并不想说它的语言、意象、韵律、章法结构,就姑且随意而谈。其诗如下: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裴回 一作: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同学们,绘画里如王希孟,这一生只留下一幅千里江山图,而在唐代群星灿烂的唐朝,张若虚也凭借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它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地位?”
…………
这首诗是张若虚在扬州江畔的写下的,春江,明月,花林,雾气,充满了虚幻浪漫之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是第一个看见月亮的人呢?皎皎的月辉又是什么时候散在人的身上的呢?
苍穹漫无边际,宇宙浩瀚无边,对比之下不禁感叹起人类的渺小。
“之前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也表现了人类相对于天地存在时间的短暂和虚无…”
“是苏轼《赤壁赋》里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回答得很好,那张若虚是怎么看待的呢?他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充满了高超的美学意识,他的诗终究等来了千年后的我们来解读,虽然隔着千年的时空,但我们望见的仍是同一轮明月,个人生命是短暂且永恒的…当然很多学者并不认识这首诗可以冠绝群星璀璨的唐朝,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观点一致,那就没有意思了,大家只细细再品读一遍,感受当时的画面意境之美。”
“你们这首诗里觉得最美的是哪句?”
……
“老师认为,最美的那句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物与人,时间与空间,就是我们,能在一起相遇是天大的缘分,我们又等待了几世轮回才换得今天的师生缘分呢?”
我用胳膊肘碰了碰林见微:“突然想到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她会心一笑。
而骆玉明教授是这样解释这句诗的:不知江月待何人这句话是很亲切的,江上的月亮它在等待谁呢?
每一个都是被这个世界所等待的人。从生命的独一无二,从个体的独一无二这个角度来说,因为世界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你用你的方式认识了世界,就说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法赋予世界以意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比珍贵的。因此你也可以认为,当我们看到江上的月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去想,我正是那个月亮所等待的人。因为我来了,世界才是如此之美,因为我到这里,世界才是这样美好的。
所以有人这样说:“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你存在,世界就存在。每个人都在构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就把美好的当成是给自己的礼物,这世界浩瀚的文明,自然风光,都在等着你。他们沉淀了千万年,只为了有一天你出生,长大,去看见。以自我为中心不是自私,是以自己为起点,向外画圆,内求于心,外施于人。”
一人答曰:所以唯物主义是茁壮的树木,唯心主义是树上的繁花。我们能做的不是移树,而是让自己的树开满花。
又一人答曰:世界是自己的!想到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们都可以全身心去感受这个世界,世界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这大概就是文学的魅力吧,总能让我们跨越千年时光,有一种突然被击中的震颤,达到思想的共鸣,这是灵魂碰撞的天籁之音,于文字中找到一份依身之所。
不知江月待何人?至少在这里,我等待到了你,那个无比珍贵的你,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