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关于放下手机去读书的原因。非常赞同。
原文提到——手机很好玩,但玩手机却给你的人生提供不了任何价值,每天下班刷抖音、看微博一晃就到凌晨,虽然它能帮助你度过无聊时光,但时光也丢失了。这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乌比冈湖效应”,也就是“人们总是容易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
同样,美国最著名的奶头乐理论也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当时的美国由于贫富差距大,少数精英人群掌握大量财富,而穷人却占据着少量资源,这导致了仇富心理的产生,于是暴戾之气横行,随后大家都知道,他们为了鼓励发展发泄性和娱乐性产业,来降低民众对这种现象的关注度,从而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率。结果,没想到效果非常好,这种行为就像奶头一样塞住了人们的嘴,让他们在麻痹中享受所谓的快乐。
刷手机就是在降低我们对于事情背后的真相的思考能力。当我们沉迷于此无法自拔时,随之丧失的却是自主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如果你为了娱乐、资讯、消遣时间而选择玩手机,那么我能告诉你的是,你所获取的一切所谓的知识以及信息都是重复的、简单的、无用的,这些信息不会因为费脑筋而无法理解,很多都是直给的,短视频不正是碎片化娱乐吗?这些无法增加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
而读书却是系统性、理解性的。因为在读书的时候,与书籍并不对等,往往书籍中的认知是高于读者几个维度的,在不对等前提下,作者所传递的东西才能让读者加以思考,反推出其中真理。而有些则是带有专业性及系统性的,他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该领域的知识,在阅读中理解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
不过读书这件事要从客观看待,读书的作用是与读者的方法、动机、行为、态度以及意识相绑定的,同样也会受环境、心理的影响。 切勿“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会陷入读书的怪圈,参考昨天那条。
很多人觉得我用手机也是在学习,但往往这些所谓的成功学、心灵鸡汤等都是无用论,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水平以及辨识能力的人,往往会排斥这些所谓的付费买知识的概念。知识是靠系统化学习、大量阅读积累的,而并非一节课。
同样的,读书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建议阅读一些经典文学,这些书籍往往都是学术性、专业性强的书,带由于年代久远,需要对当时的历史、以及背景知识有充分了解。可能有些人觉得枯燥就不读了,但建议迎难而上,因为难读,才要读下去。只有这样,把难点攻克了,对自己的理论素养、思维层次也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