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胡老师的带领下,和我们的小伙伴们一起共读高大伟老师的《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这本书。通过共读,让这本书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清晰起来。
本书共读主要针对本书的上篇,共分为一下七部分:
一、改善生活的实践观
教学改革需要改善教师生活的视角和思路,就像课桌为什么反复回到讲台上一样,影响因素,并不是教学环境条件的限制,也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当老师的感觉”。所以,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仅仅改变教师理念的启蒙,模式的探索,技术的运用,更要定位于改善教师的生活质量,而且需要教师有改善生活的意愿和追求。当然,现有的教研方式对改善教师生活并不给力,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花了很多时间做教研,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二是教师并不情愿上公开课。所以,在改善生活中,要寻找课堂教学研究的动力,工作是为了生活,还是工作本身就是生活的认识,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宽度。只有有动力,我们才能走的更远。当然,改善生活更是一个慢的过程,一个需要理解、接受、等待的过程。
二、成长创造的幸福观
所有的幸福都来自于创造性生活,即课前有期望,课中有创造,课后能审美。才能提高教师幸福感。这就要求要为创造开辟更多的教学可能性空间,解放拓展空间,以满足不同需求。要求和而不同,和,意味着大家有统一的目标,不同,意味着参与者发出不同声音,进行独立思考。尊重教师创造性实践的专业性自主权利。而这些教育生命中有过的点点滴滴的超越与创造,为教师的幸福生活留下点滴痕迹。
三、促进思想的发展观
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思想的不同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经验之思,反思之思,教育哲学之思,类比之思,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思想方式。而思想方式的不同,决定着我们的教学洞察力与想象力,一方面,敏锐的洞察力让我们“入乎其内”不做旁观者,在观课议课时定位于自助,然后才是帮助他人,另一方面,丰富的教学想象力,让我们“出乎其外”。不受现有教学束缚,也是一种超越和创造。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不能抵达教师灵魂的行为改良往往都不能持久,原有的不合理行为常常会“卷土重来”。因此,要有效的实现自身发展,就需要从教学效果入手,既关注教学行为,又要知晓教育理念,用新的假设指导新的实践,从而促进知行合一。
四、以学论教的质量观
以学论教,既以学生学习效果来指导教学,最后再回馈课堂,回馈学生。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就要从学习效果入手,先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再据此进行教学。而作为观课议课的老师,在课堂上,除了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观课议课主题,根据观课议课目的和需要选择位置。虽然观课议课老师会有自己的课堂任务,但依然要先尊重课堂,尊重学生为主,不得以个人任务完成而干扰和影响教学。
五、相互滋养的生态观
生态观既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既赋予“育人”以新内涵,首先育自己,其次育学生,再次育同事,形成相互滋养,彼此开放的生态观。在观课议课中的体现既为要把自己既做课堂教学的研究者,也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对于教学要求,观课老师必须把握时机,做到适度参与,议课时更要将心比心,与供课老师“同在共行”,“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是局外人,而是现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理解对方。“共行”就是把授课教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与授课教师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共同进步。从而在授课教师和议课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彼此尊重,敞开心扉,真心相对,充满爱的环境。因此,议课老师对于建议的提出,就要既立足于教师的实际,又走在教学实践的前面。这样让授课老师感受到来自于其他老师的真心帮助,而备受鼓舞,而非刁难。心受打击。
六、静脉特征的真理观
境脉特征强调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开展观课议课。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情况”和“情境”具有先在性和优先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况”和“情境”,意见的“正确性”将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成为“无用”或者“荒谬的话”。而且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进行讨论,能有效缓解教学研究活动中的利害冲突。而观课议课中的案例研究包括两部分:“观”是选取、组织有讨论价值的教学案例;“议”是对选取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故案例的选择和议课主题的确定也尤为重要。
七、促进理解的对话观
观课议课时要理解教学,理解自己,理解他人,而理解需要对话。而良好的对话生态需要建立平等对话的议课关系,需要用倾听传递关怀,要先接纳、先倾听,以审视和研究的态度理解执教者的探索,这更有益于做课老师突破出于迎合心理的习惯教法,有利于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