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读《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第一天。
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
刚读《传习录》时,看到心、性、理等词,总是脑子里蒙蒙的,搞不清状况。到今天,这些词在脑海慢慢清晰起来,这种感觉不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似有豁然开朗、别开洞天之意。
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恒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在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
再次强调心一,仁、义、理皆在心,不可外求。
“尽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心、养性、事天”者,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
先生之前谈及这个,我囫囵吞枣,懵懵懂懂。此次再读,感觉有了一个粗浅的理解。人因天赋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圣人,他们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他们能做到尽心、知性、知天;第二类是贤人,他们学知利行。他们还不能尽其心,但一心向善,存养不敢丧失天给予的心性,知道天命所在,恭敬地侍奉天;第三类是学者,他们困知勉行。他们不因为夭折、长寿动摇向善的心,不知道天命所在,还有所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