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奔走服务于各类组织,尤以提供引导战略落地、问题解决的工作坊服务为多。这些项目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在现场引导伙伴们,对组织当下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并有针对性地制订解决策略。
应该说,每次形成高质量解决策略的过程中,几乎参与者都会经历一个纠结焦灼、重新认知、痛苦思考的过程。引导师如何帮助与会者,形成有价值、高质量的策略方案,不仅体现引导师的引导水平,更依赖于引导师对于组织文化的理解、觉察与判断。
大多数工作坊经历了议题聚焦、分析、厘清的过程后,会进入到策略的环节。一般来讲,我们会拿出大量时间来思考问题的解决策略。这些策略的清晰程度,直接决定着未来方案落地的可行性。在很多项目中,因为组织文化、行为风格、目标理解差异等多方面原因,会导致这个环节没有想象中顺利。(当然,我说的顺利是指形成高质量、或落地的行动计划,而不是指输出几条“方向性的建议”。)
我发现,当组织有这样的行为习惯或文化风格的时候,期望在工作坊现场拿出有质量的解决策略,会显得更加困难。
1.对“策略”认知不足,习惯以”正确的废话“来说明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对策略做一个界定。我谈到的策略,不只是一个改进方向而已,而要包括关键要素、目标成果、风险障碍、推进要点等多方面的内容。
很多组织其实不缺乏好的策略,但更多时候,导致策略无法落地的原因,却是因为人们习惯于讲”正确的废话“。策略点到为止,即没有关键因素分析,也没有行动要点支撑。比如:“下大力气降低生产不良率,提升生产效能”、“增强培训效果”等等。听起来这些话无比正确,可惜谁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落地执行。(详见另一篇文章《策略不落地,是因为“正确的废话”太多》)
2.习惯要求别人改变
还有很多策略,听起来非常有道理,而且解释起来头头是道。比如,销售部门为了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提出了“人力资源部加大招聘力度,每月提供流失率三倍比例的人数进入复试”。他们的理由是人之所以留不住,是人力资源部没有提供足够的人选供业务部门甄选,所以要人力资源部加强招聘力度。可是,人员流失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做为业务部门又可以做出哪些改变呢?
我参加过一个 “开源节流”的讨论。会议上一线科长们有许多这样的点子提出来:
销售部门要压缩差旅成本,只坐火车不坐飞机,降低成本;
行政部应该把复印纸双面使用;
公司把富裕厂房出租;
把旧设备抵押给银行,换取流动资金;
…….
听起来这些点子好像都挺好的,可唯一的问题在于,这些点子和提出点子的人、部门没一点关系,几乎都是提给公司职能部门或上级部门的。自己这个科室可以做哪些开源节流的事?却没有一个好的想法。
3.把行动和结果混为一谈
如果你问参会者,你们的工作有目标吗?他们一定会说:“有,而且分解为了若干个行动”。比如:达成1000万销售额的目标,很可能会被分解为:开展会员活动,提升复购率;每月完成两次促销活动等若干个行动。表面上看,好像挺清晰的,但认真分析发现,完成了这些行动可并不意味着目标的达成。也就是说,人们并没有把行动和目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这个原因在于人们把“行动和结果”混为一谈了。换句话说,人们误以为做出某个行动了,一定会达成某个结果,而这个结果会支撑目标的实现。所以,仔细观察很多组织的行动计划会发现,有时间、事件、负责人、注意事项等等内容,却偏偏没有“结果/输出物”。这无形中仿佛在暗示大家:做与不做很重要,但达到什么结果并不重要。当然很可能还存在这样的情况:行动之后结果的标准是什么、输出物是什么,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参与者并没有形成统一、清晰、具体的认知。这样的目标分解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可想而之。
做为引导师来讲,面临客户的委托,一定要对最终的成果承担责任。引导师要认真思考,这个组织的习惯是什么?行为风格是什么?客户老板最终想看到的是什么?参会者们聚焦的点在哪里?形成高质量策略时,会面临哪些挑战?
在这些问题都基本明晰的情况下,为了在现场达成高质量的策略方案,根据我个人经验,恐怕还要做好和团队一起渡过“三关”的思想准备。
第一关-标准与态度关
无论工作坊前段如何开场,在形成策略方案的时候,会因为组织文化、行为风格习惯,遇到很大的挑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正确的废话”会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大家深度思考不够,有许多内容并没有考虑的太完善;另一方面也是多多少少习惯了“交作业”的模式,对于引导师提出的“可行的、可落地的”要求,虽然很清楚。但对于什么是符合要求的策略方案,心里并没有清晰的、统一的认知。
所以,在这个环节,引导师要善于识别“正确的废话”。
不断地通过提问,帮助参与者思考:“策略成功的评估标准是什么?哪些部分是可以量化的?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的比例如何?关键结果有哪些…….”。通过提问,让参与者重新反思方案可行性的同时,也帮助他们统一认知策略方案的制订标准,让大家觉得过关没那么容易,从而引起态度上的重视。
还有一种情况要特别引起引导师重视,那就是大家提出了很多别的部门要干的事,自己能做的却很少涉及。这种情况在我经历的工作坊中并不鲜见。人们总是习惯于提出一些他人需要改变的目标,以避免自己的改变、保持自己的安全感。
以我个人经验来看,这样的结果一定不是组织想要的。所以类似的策略,一定要坚决地给予质疑,帮助他们重新进行思考:“我们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做出哪些具体的改变?”。这不仅仅是建立一种标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所有参会者了解,我们要干的是“真事”,要的是“真策略”,而不是“交作业”。
第二关-策略提出者的价值关
终于,有人开始贡献一些新点子,但认真分析会发现,这其中可能有的是各部门正在做的,或者说是某个部门正在推动但还没落实的事情。参与者们地认为这个是可以操作的,美其名曰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使这个点子落地,但却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规避了,这可能本来就应该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所以引导师在这个环节,一定要追问:
l 这个策略目前有在启动吗?当下状态如何?
l 如果你们不提出这个策略的话,现实工作中哪个部门在推动这项工作的落地?
l 你们的策略与正在推动落地的策略有什么不同?
l 你们来推动这个策略落地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l 如果评估你们小组在策略落地过程中的价值?
l ……
这些问题的追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策略提出者,认真思考如何与现有资源相结合,思考策略落地过程中个体小组的价值体现,认真思考有无更好的解决策略。当然,也再一次明确了这个环节的质量要求。
第三关-策略质量关
当前面被挑战过以后,大家会经历一个痛苦挣扎和努力思考的过程。实际上,从我的经验来看,几乎所有的小组最终都可以拿出符合要求的策略,并对这些点子的原因、解决策略、行动计划进行充分的思考,完全有能力达到项目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只是一点点耐心而已(很多时候,现场真的会拖得很久,但结果也确实很丰富)。
当然,为了帮助参与者澄清思路,引导师还是要不断追问:
Ø 此策略执行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是谁?他们在未来策略落地过程中意见与影响力如何?
Ø 该策略在落地过程中,存在哪些风险?有什么规避的方法?
Ø 该策略执行的性价比如何?预计付出多少成本,有多少收益?
Ø 关键要点如何?需要取得哪些关键性的成果?
……
特别要说明的是,以上“三关”仅为我引导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几种情况,可能不一定具有普遍价值。有的伙伴一定会有更多的认知或不同意见,我个人表示尊重,并期待有更加深入交流的机会。毕竟大家所面临的组织形态不同、情境不同、对引导的理解不同,但最终目标我想大家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帮助组织最大化、高效率地寻找策略共识。
引导师的职业经历让我深知,任何一个工作坊取得高质量的成果都不容易。这不仅需要引导师高超的技术,更需要引导师和所有伙伴们认真思考、共同面对(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