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2/30
积极主动的人生,提升认知是抓手
“消极被动的人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被外界条件控制,这样的人容易被天气状况所影响,比如风和日丽的时候就兴高采烈,阴云密布的时候就无精打采。”
“而积极主动的人则心中自有一片天地,无论天气是阴雨绵绵还是晴空万里,都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只有自己的价值观才是关键因素。如果认定了工作第一,那么即使天气再坏,敬业精神依旧不改。”
“消极被动的人还会受到“社会天气”的影响。别人以礼相待,他们就笑脸相迎,反之则摆出一副自卫的姿态。心情好坏全都取决于他人的言行,任由别人的弱点控制自己。”
“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他们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截然相反,他们感情用事,易受环境或条件作用的驱使。”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思考:
读到上面的话,我联想到了认知心理行为学的情绪ABC理论。
假如我们遇到的事件被称为A,我们当时的认知(想法)为B,产生的情绪为C。我们通常认为,是事件引起了我们的情绪,但通过对比同一件事对不同的人引起的不同反应,就不难看出,真正引起情绪的是我们的认知,也可以说是想法。
所以,要改变情绪,乃至后面改变行为,最重要的是提升认知。正所谓:念一转,境就转。
实践:
昨天下午10岁的儿子被老师留到学校,我到校后老师又对着我数落了他一顿。一出校门我看到他拿着喝完的矿泉水瓶使劲扔到地上,又狠狠地踢了一脚。
我的情绪按钮处在一触即发的边缘,我想:嗬!我还没教育你呢你倒先有脾气了!忽然认识到当下并不是教育的时机,我想到正面管教一再讲的,犯错是成长的好机会。
我是简单粗暴的去控制他,以达到当下让他认错的目的,还是把这次事件当成一次帮助他成长的机会呢?
这个念头一出来,生气、焦虑的情绪随即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平和和放松。
我拉着他的手,跟他说:妈妈看到你很生气,你看这样行不,你先平复一下情绪,现在回家做饭也晚了,咱们去稻万家喝点粥,一会你跟妈妈聊聊今天发生的事?他说好。
等饭的空档,我看着儿子的眼睛,对他说:妈妈先给你点个赞。他有点诧异的看着我。我说:没错,因为我看到你有很大的情绪,但是并没有当面顶撞老师,这说明你懂得尊重老师,也很有涵养,像个男子汉。
他的眼神变得温和起来,还有点不好意思。我请他给我讲了今天发生的事,以及不按老师的要求写作业的原因。
原来是一开始跟同学玩笑打闹时没听到老师的要求,后来被老师训斥又不服气,后来老师发奖状时一边发给他一边说他上学期表现就不好不该给他,以至于他后来赌气把奖状扔掉,还有放学被留下吵了一顿更不愿意做数学作业,一直到我去接他还在那里耗时间。
我先共情他,跟他说我理解他的情绪,如果这事发生在我身上我可能也会生气。看到他的情绪已经平静下来,我和他讨论怎样才是明智的做法,以及以后怎样避免这样的事发生,他说还是要按照老师要求做作业,以后万一没听到及时问老师或同学,我赞许地给他竖大拇指。
看到他从书包里拿出数学卷子准备要做,马上表扬他:又得给你点赞,你看你多会安排,现在饭没做好,你就知道利用这个时间作业。咱早完成作业你就能多玩一会了是不?
一听这话他很开心,写的更认真了。我知道火候差不多了,就不再说话。但同时心生感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会跟家长和老师对抗,为什么青春期孩子出现各种问题行为,问题不全在孩子身上,家长和老师的认知水平,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关键。一件事如何处理,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就在一念之间。
比如今天,如果我对这件事的想法是: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省心,开学第一天就给我惹麻烦!又或者:你自己错了还摆脾气给我看,我必须叫你知道我的厉害!那么我的情绪就会是焦虑、烦躁甚至愤怒,接下来我的行为就会是训斥、说教、控制,利用家长的权威迫使他屈服。但结果会怎样呢?他可能更加对抗,或者表面顺从但内心压抑,日后会以更糟的形式表现出来。
幸亏我及时觉察到了重心应该放在帮助孩子成长上,所以才能稳定情绪,理智地处理问题,并且不着痕迹的运用了三个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和实用工具:“犯错是成长的好机会”、“先链接后纠正”以及“感觉好才能做得好”。而孩子的合作与正向反馈也是肉眼可见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提升认知,始终带着清晰的方向和价值观,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这样,无论出现什么问题,环境怎样变化,我们都无需受制于情绪或外部环境,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术,内核稳定地助力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