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您在工作坊上说有些伙伴是“任务思维”?我觉得大家表现都很努力啊,在会上不仅做了目标分解,还列出了许多工作任务,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明确的时间节点,明确的责任人,这不是挺好的工作成果吗?
我不太理解您的意思,您能分享一下观点吗?
我们来看看现场发生了什么?
在讨论2024年达成的策略时,我们每个门店都提出了结合假日“多做活动”,然后列出了活动场次、渠道计划。比如某个门店提出,下半年准备每个假日做一次活动,平时每周三在广场上搞一次集市,摆四十个摊位。听上去是很不错,即有量化指标,也可以实现。
我注意到,大家的关注度都在怎么搞活动,搞什么样的活动,搞什么规模的活动,却很少讨论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对引流、店铺的业绩增长有什么实在帮助?
为了完成任务而努力工作,就是典型的“任务式思维”。毕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销售额的提升。
所以,我才会引导大家讨论以下问题:
我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引流还是促进店铺的销售?
每次活动的主题和形式是否有差异?对引流和销售的贡献是什么?
不同活动吸引的客群分别是谁?
引导客群消费的主要产品品类是什么?
可能带来的消费拉动是多少?每个品类的占比是多少?
如何从广场上把客流吸引到店面里?不同主题形式是否相同?
四十个摊位的选择与店面的互动是如何实现的?
有多少销售在摊位上产生,有多少销售在店铺产生?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
困 局
为什么会形成“任务式思维”呢?
我观察下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任务即结果”的假设。“任务即结果”,是指主观性地认为完成了任务,自然就会有预想的结果产出。比如,多做活动,客流会增多,销售额自然就会增加。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任务完成了,结果自然就达到了。把注意力集中于任务本身时,评估标准就从“达成多少结果”,变成了“完成多少任务度”。对于“任务目标”的认知发生了偏差。
第二,管理者不把目的告诉员工,员工被动接受任务。为了便于管控或其它原因,管理者很少把任务目的主动分享给员工,员工只知道要执行的任务,但不知道任务背后的逻辑、目标,这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感和动力。员工不理解任务的意义,他们就会机械地执行指令,任务完成度成为衡量他们工作成绩的唯一的选项。
第三,习惯性地只做不问或少问。因为组织层级的原因,我们很难看清自身所处的系统。即便面临复杂的问题,我们也只会关注与自身职责有关系的部分内容。虽然我们很清楚仅靠自身的努力无法达成目标,但往往因为要尊重领导权威,我们会抱着“不做又怎么办呢?”的想法,或积极或消极地完成领导交待的任务,至于为什么做这件事,如果领导不说,我们也不会主动去问。
第四、要体现专业价值。许多人都很在乎自身的专业价值,以至于看不到外部的反馈。我们认为保质保量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就是岗位价值最好的体现。我们只把眼睛盯在完成任务上,有意无意间忽略了任务的目的。当任务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不太会停下来观察这些变化,并且试图用专业性对抗这些变化。却不知正是因为正是这些变化,可能导致任务的目的早已发生了变化,我们却仍然在持续努力追求任务的完成。而这很可能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第五、完成任务的人往往不是承担后果的人。受到任务结果的影响越小就越倾向于用最稳妥的方式、最小的风险完成任务。因为后果与我无关,所以我更在乎完成任务的过程,不在乎任务的结果对下达任务者的影响。于是就会出现“把所有可能的方案都给领导,让领导定;干就完了,责任反正是领导的”等情况。
当员工习惯于将所有决策责任推给领导时,他们会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依赖心理会阻碍员工的成长和进步,使他们难以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由于领导需要处理大量的决策任务,这种“甩锅”行为也会增加领导的工作负担,降低决策效率。
破 局
1. 倡导“结果导向”的团队文化
如上例所说,既然提出来要做10场活动,那么就要明确,办活动的目的就是促进业绩增长。衡量的标准就是每场活动要创造多少销售。毕竟活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当我们的目的是促进销售,那么就要从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客群筛选、成交方式等多个环节,以对业绩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所有人都要思考,在活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是如何对业绩增长提升做出贡献的?
每个环节都要围绕最终促进消费者买单做文章,把每个环节的流程拆成具体的动作,谁在哪个步骤做什么、说什么话、如何让客户获得好的体验,最终做出有利于成交的决定,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2.用目标管理落地
还以上面的例子为示例。
如果我们关注的要点是销售额提升,那么对于若干环节的目标管理内容就会发生变化。
我们要把目标从举办多少次活动,转换为:
主要客群的到达率;
会员成交率、成交转化率;
报名与最终成交的比例;
既定品类的销售额增长率;
即定摊位与店铺间的销售转化率;
活动期间新会员入会率;
……
核心的指标都要围绕活动最终目的进行设计,不再是统计完成了多少个活动、招了多少个摊位,而是围绕销售额、转化率进行量化评估。从而使得每一项任务的目标都变得清晰、明确。
3.让员工参与决策并承担工作的后果
让员工参与决策是一项重要的管理策略,它不仅能够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工作满意度,还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责任感,从而增强组织的效能和竞争力。
管理者需要面对的挑战是,最初员工参与决策时,考虑问题并不周全,甚至可能会提出偏颇的建议,管理者需要具有足够的耐心,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认识到员工在参与决策初期的不成熟是正常的成长过程。
管理者不应因此而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反而应鼓励员工勇于发表意见,即使这些意见最初可能并不完善。
当员工意识到自己的决策和行动将直接影响工作结果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勇于承担责任。这种自主性不仅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结果导向、目标管理、鼓励员工参与决策承担后果,能够帮助团队跳出固有思维模式,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困境,找到突破口,从而实现更高的目标和理想。(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