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从课堂到课程》的第四讲:文本细读与教学设计。(P45-63)
一堂好课,一定有好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来自于深入浅出的文本解读。
“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解读,是在真正读懂文本本身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教学价值的探究活动过程。文本解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老师极为重要的基本功。教师要想提升文本解读功力,自然需要大量的高品位的文学阅读,在反复阅读中潜移默化、逐步提升。除此之外,也是有一些窍门可抓的。在本书的第4讲,张祖庆老师以《穷人》为例,详细介绍了怎样细读文本,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及设计教学过程。并提供了解读文本的三把钥匙:抓本文矛盾处,抓文本反复处,抓文本易被忽略处。
一、抓文本矛盾处
文本当中有些看起来矛盾的地方,常常是作者构思运笔匠心之所在。教师要抓住矛盾处,细细玩味,摩挲品味,往往可以拨云见日,发现文本的别有洞天。
《穷人》一课隐藏的矛盾只有四个字:“睡觉还早”。明明时间已不早,古老的钟声已敲了11下,后面还带有省略号,桑娜为什么说:“时间还早”。执教者以此为主线,不断挖掘文本中与此相矛盾的细节,其中涉及到对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的品味与揣摩,每一次的矛盾呈现,都逐步推进了学生对穷人生活的劳累及心酸的理解,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原来《穷人》通篇没有一个“穷”字,但是“穷”的力量却无处不在,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
文本矛盾处自然是文本的张力处,可遗憾的是这样的矛盾却是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得是有多厚的文学底蕴和多深的文学素养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文字里提取出如此“精妙”之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一瓢却是如此的精妙、精准,美哉!我想:一部作品之所以称只为经典,背后一定是文学大师的积淀;而一堂课如果可以成为经典,那自然离不开老师的积淀,这依然是我“心向往之而不能至”得境界啊!
二、抓文本反复处
反复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情感、分清层次、增强节奏感的效果。文本反复处往往也是作者用心之所在,教师如果抓住了这些反复,研究作者问什么要用到这么多反复,自然也就抓住了文本的内核!
三、抓住文本易被忽略处
有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闲来之笔”,往往不“闲”,而是隐藏这作者的深意。抓住这一点,同样考验着教师的积淀与智慧。
王崧周老师如何确定文本价值时谈到了四种教学策略:即矛盾分析法、把握结构法、同中辨异法和文化自觉。王老师强调教师要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先挖掘出文本的原生价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原生价值有许多,但是40分钟的课堂不可能一股脑全抛给学生),接下来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单元课程目标、教材的编排顺序、作文的训练意图、教师的教学设想等,对原生价值进行梳理筛选整合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文本的教学价值应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文本的教学价值则是从教学出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的目标要求,经过对文本原生价值筛选之后确定的价值。这同样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道理。
从学生怎样学的角度去构思学习活动设计,才是语文教学方向。
记得2003年在师大参加国培时,林老师就曾经让我们抛开“教参”,尝试“素备”,尝试富有个性的解读文本。当静下心来,仔细研读,发现自己对课文中某些地方理解的还是很深刻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头脑当成别人的跑马场”。在教材教辅满天飞的时代,教师依然要有自己处理教材的能力,有相信自己可以处理教材的自信。
理想的语文老师,应是博览群书的老师,应该是一书一课,从读整本书到教一文;比如教《火烧云》一课会想到萧红的《呼兰河传》,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会想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理想的语文课堂,从“素面相对”每一篇文本开始,从阅读开始,从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开始!语文老师,善于才能善教。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们的教材是大海,在大海中我们可以获取属于自己的宝藏!语文教师最终能教给学生的是教师自己。只有教师先看见什么,才能带领学生看见什么。如果教师眼前一片混沌,那么学生也将跟着教师一片混沌;如果教师眼前一篇清明,那么学生也跟着教师一片清明!
让我们一起怀揣热情,向着明亮那方,出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