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教学15讲

第1讲

1.核心素养与具体的学科知识之间存在明显的断层,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科核心素养就不再是抽象的存在。借助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核心素养在每部分学习内容中的样子。

这座桥梁就是“大概念”。大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学科观点,而且是居于学科中心、相对稳定、有共识性和统领性、能够反映学科本质的观点。

2.大概念实际上是依托具体知识,对相对抽象的核心素养进行了进一步诠释和分解。学习者就可以以理解这些大概念为目标,拾级而上,逐渐形成核心素养。同时,大概念又像揳入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锚,稳稳地将知识学习固定在素养方向上,使教学不偏航。大概念既扮演知识组织者的角色,又扮演素养传播者的角色,是联通知识与素养的使者。

第2讲

“意象”是进入诗歌的重要密码,“意象”关联的另一个词语——诗人的“情思”。“诗人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

“悲剧”大概念: 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让人遗憾惋惜的同时引发反思和觉醒往往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第3讲

奥尔森指出,大概念是“能带回家的信息”,它是具体的经验和事实都已忘记之后还能长久保持的中心概念。

专家在头脑中对知识进行加工与重组后,会形成一系列大概念。这些大概念将碎片化的知识与方法联结起来,一旦当前问题涉及这些联结中的某个点,就会触发调取这一知识或方法解决问题的开关。

凯恩说,专家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把自己领域内的要素发展成他们自己的自然范畴。


大概率不是直接指向学科现象的,不是浅显的、一般化的学科表达,而应该反映学科规律、准则和本质,具有广阔的解释视野,集中体现具有学科特质的思想或看法。可以说,深刻性是大概念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旦失去深刻性,大概念的价值就荡然无存。


大概念反映了学科本质,是学科核心素养在某个学科学习内容层面的具体表达。如果我们能够围绕大概念进行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帮助学生超越学科知识形成学科观念,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表达,最终形成带得走的素养和能力,而不是背不动的试卷和书包。


第4讲

大概念不仅可以突破单元,还可以突破学段和学科边界。


49.50页

51.52.53页

第5讲

在素养视角下,单元的内涵需要重新定义。

钟启泉曾说:“单元不是碎片化教学内容的堆砌,而是对知识的一种有机的、模块式的组构。”

崔允漷对单元也有一段形象的比喻:“单元不是水泥、钢筋、门、窗等建材,而是将各种建材按一定的需求与规范组织起来并供人们住的房子。它是一幢楼的一个部分,是水、电、煤、路等相对立的建筑单位。”

在素养视角下,单元不是仅仅在形式上相对完整的一块知识,而是具有素养培育功能的学习内容的集合。从构成方式上看:一类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为依托的“学科单元”,以生活经验、研究主题为基础的“生活单元”。

素养视角下的单元,不一定要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实施,可以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分阶段实施。

单元教学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思维,即应注意从整体的高度思考研究对象组建学习单元,并将整个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作为一个整体性的任务。

大概念转化成核心问题,需要通过一定的“翻译”,将其转化成学生看得懂、能思考的问题。将大概念转化成核心问题之后是设计核心任务。核心任务是为理解大概念、回答核心问题而设计的真实情境下的挑战性任务。核心任务贯穿整个单元学习的过程,其达成度是单元学习目标达成程度的重要证据。核心任务之下的子任务,是完成核心任务的脚手架,为学生完成核心任务做好准备和铺垫。

大概念是对大单元学习内容结构化思考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魂。

概念为“道”,单元为“器”,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