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说了快速阅读的技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果你已经完成了快速阅读这个步骤,这时候其实应该停下来了,做个选择,选择什么呢?选择是不是要进行第三遍的精读。
很多书都没有精读的必要,第一遍和第二遍浏览完就可以过了。我几乎每一本书都得精读,这是工作需要,你不用,你的时间是有限的,花在书本中的时间更有限,在开始前,你要先想想自己花这些时间是不是值得。
建立目标感
说到这里,这就是我们做「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的初衷之一,很多人都以为「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是替代你读书,其实不是,这个产品的作用有很多,比如帮你去跟知识随机碰撞、产生灵感,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帮你建构起对一本书的背景知识,帮你做第一轮的筛选。
如果一本书是在你的专业领域范围之外,你只是路过,特别好奇地想要朝里面望一眼,如果没有意外,你可能永远不会翻开这本书,但是现在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就放在你面前,你随手就能得到,这时候其实做到能听完「每天听本书」介绍就够了。
但如果你不满足于此,如果一本书真是对你有很大的帮助,你希望去亲自阅读、去挖掘更多的东西,你想把书本中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见识、谈资,内化成自己的表达能力,那你就要做更多的工作了。
比如,如果你是一个学生,是一个研究人员,阅读并总结专业领域的著作成果就是你的工作;如果你以写作或表达为职业,把别人的知识变成你的知识是你的必要技能;如果某本书里的内容在你看来非常有用、非常有启发,值得你跟同事、朋友分享,你也需要把单纯的阅读行为发展成一种输出能力。
很多人在这就会遇到一个问题了,那就是看完书脑子里只留下一团模模糊糊的概念,要是别人问你看的书讲的是啥,你说不出来,或者不能漂亮利落地说出来。其实这不是因为你表达能力不行,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正确的有效阅读。
什么是有效阅读?我给有效阅读的定义就是能记住、能输出,因为只有这样,你读过的东西才真正变成你的东西。
而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精读细读的过程,就是让你带着输出的想法去进行的。
那么首先,在精读细读的过程中,你要建立一个目标感,你既然是以输出为目的的阅读,你就不能像看小说一样任由作者牵着你走,你要假设待会就要给别人讲讲这本书里写了些啥,哪些东西对你是有帮助的,哪些东西对你是有启发的,哪些东西特别有意思。这样带有目的阅读就是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的这个过程大致分两个步骤,第一个是理解和互动。第二个是把内容记住和输出。
理解和互动
先说第一个,怎样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互动。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完你认为好的部分之后,做笔记,写感想。
你可能会问,我没感想怎么办,不可能的,你一定有感想,比如读完一段话后,你单纯地觉得“好”,这个“好”就是感想。至于哪好你可能还说不出来,不过没关系,只要有这个感受就行了,这很重要,这说明你和这段信息做了一次轻微的互动,说明你对这段信息有感觉了。
我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样的感觉,要是读完一段特别有价值的话后,我的感觉是好像泡在热水里,感觉身体一下子被填满和被包住了,这时候是不想继续往下读的,就想放下书来琢磨一会。我举个例子,你也来感受一下,有没有我刚才说的感觉:
“历史是什么,历史以过去的人类活动为基础,通过记载和解释来呈现。它不是一场文化巡游或一堆事实数据,而是把一切生活形式与方式、曾经并行或重叠的种种文化,照射进我们的‘现代灵魂’。”
我就觉得这句话特别好,至于哪好,我也说不上来。不过没关系,摘录下来,有空的时候再把它这个句子拆开慢慢地看,好总是有理由的。
刚说你和信息进行了轻微的互动,那怎么进行深一点互动呢?你可以写写这段信息哪里好,哪里引发你的兴趣了。比如你在其它书里看到了类似的观点;比如这段信息可能很新鲜;可能是一个比喻用得很贴切;可能是很走心;可能帮你把一个平时觉得很模糊的概念定义清楚了;可能纠正了你一些错误的观念;也许就是单纯地给了你一个实用的方法论或思想工具。
这个过程其实你只要愿意停下来,稍微思考一下就能办到。因为你前面已经对它有感觉了,这个感觉肯定不是凭空出现的,现在你只是把它输出一下而已。
这其实就是让新知识和你脑海中已经有的东西来一次互动,把原来的东西看得更清楚一点,经过这个过程,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信息,你会一下就想起来以前在哪里看过的。用这个方法积累下去,它会慢慢地变成一种习惯,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连接和互动速度可能越来越快,长期积累,你就会变成别人眼中那种特别有想法的人了。
记住和输出
输出的方式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写作,一种是口语表达。写作要求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强一点,逻辑思维能力高一点。而口语表达要求故事性、画面感高一点。这两种输出能力要练好都不容易,不过好在只要持续锻炼,就会有立竿见影的长进。
如果你能持续地做笔记,那你会发现自己会对信息变得很敏感,什么样的信息你似乎都会本能的来一次互动,从这段信息中看出一点别的什么东西出来。这时候不让你输出都很难,你会有一种想给别人表达的冲动,你会发现随便一写就好几千字,如果恰巧你是一个爱说话的人,现在问题不是没话说,而是避免自己怎么成为一个话痨。
这其实就是你积累的结果。输入的多了,输出自然就多了。有一个比例是这样说的,输入和输出的比例是10比 1:要看了很多之后,经过筛选和加工最后输出一点,这很正常。
把自己平时觉得有价值的文章、有价值的段落标记出来,和它互动,记一些想法,然后定期整理它们,这就是你的素材库。
大多数的脑力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素材库,比如设计师就有自己的图片素材库,要啥类型的图片他们一翻就能翻到类似的参考。你也一样,如果你要做精读这个步骤了,也应该有自己的素材库。
我自己用的是印象笔记这个软件,定期把自己收集的素材分门别类地整理一下,这是个很有趣并且有用的事情。比如说平时听到周围人说了哪句特别有水平的话,可以记下来,组成一个金句素材库,这样的句子通常都是很接地气很能引起他人共鸣的,以后也许你在整理资料或者写文章的时候就能用到。再比如说你看到好句子好段落,可以直接发送到软件上,点评几句,然后加上标签,以后你也很容易就能搜索到。时间久了,你会整理出一个巨大的素材库,这时候不管是写作还是口语表达,在准备阶段你就不用怕了。
有自己平时的积累和搜索引擎的帮助,你会发现,输出一段内容会变成一件能给你带来巨大帮助的事。比如你本来可能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是很模糊的,但是现在你要写这个主题的东西,做一次分享,这种强制性的输出会让你思路变得很清晰。在做分享的时候,你自己能理解得更加透彻,以教为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没有之一。
要锻炼自己的输出能力,要学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难的一件事就是写稿: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地呈现出来。
可能有人会说,我口头表达能力好,不用写稿,看到东西直接就能说,能做到这一点当然很厉害,不过我们输出讲究的是品质,直接用口语表达可能听起来有亲切感,可能语言很平易近人,但是深度往往不够,容易飘,因为我们口语表达的时候思维是发散的。
写稿的作用不单单是把你知道的呈现出来,写作这个动作本身也是一个帮助你思考的过程,可能你在敲打键盘前,对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感觉都是模模糊糊的,感觉都是云山雾罩的,没关系,开始写,一旦开始,你会发现你的思路会越来越清晰,逻辑也会越来越严谨,因为写作这个动作和口语表达不一样,本来就慢,它会启动你大脑的第二系统,第二系统就是所谓的慢思考,你是有意识地、有逻辑地在调动大脑中的资源,这时候你的想法自然会更深,输出的东西自然会更有料,这就是写稿带来的好处。
很多人一听到写稿就头大了,通常都是坐在那里半天憋不出来一个字,这很常见。因为写稿是属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这样的劳动很容易让你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要求。你动手前可能想要写一篇完美的无可挑剔的稿子,脑袋里抱着这样的想法自然是动不了手的,因为你脑袋里负责创造的声音和负责评价的声音是同时开启的,就像你开车的时候一边踩着油门,一边踩着刹车,你能跑快吗?
所以在第一遍写稿的时候,你要有意识的把评价的声音关掉,你要有意识的让自己先做出一个很烂的东西出来。你可能有点接受不了,我怎么能做出烂东西呢,其实这只是一个心理技巧,帮助你摆脱完美主义的魔障,有了这个想法,就不会每写一句话都觉的不好然后删掉。好的稿子都是改出来的,就像平时和最好的朋友聊天那样,怎么想就怎么写就好,关键是你得逼自己先做出这么一个你眼中的烂东西。
等到第一遍完成了,这时候你大脑中评价的声音就可以开启,你可以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稿子,进行修改和补充,这个过程也是提升你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过程。等多修改几遍后,再回头一看,你会发现也没那么烂,挺好的,是值得和别人分享的。这个过程不断重复,你的输出能力会越来越强。
你可能会说了,现在稿子我也会写了,但就是没办法表达出来,照着稿子念还可以,但是一脱稿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很多人就开始一字不差的背自己写的稿子,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稿子本来就是你写的,说明你已经知道这些内容了,为什么还要一字不差地背自己的东西呢?这不是很奇怪的动作嘛?其实你只是容易在逻辑上遗忘,说完一段就容易断开罢了。谁都会这样。
那这要怎么解决呢,方法是给自己的稿件设置关键词,然后把这些关键词视觉化地表现出来。比如你可以把关键词都整理出来,然后每一个关键词都对应一个形象化的东西,这样你就不容易忘了。更加保险一点的方式,你可以把关键词都写在卡片上,或是用幻灯片辅助,照着这些关键词说。
接下来就是反复练习了,这个过程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就是下功夫,如果你能坚持,时间会带给你回报。
本讲小结
这一讲中我们说了如何精读。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有效阅读的概念,有效阅读的标准是能记住、能输出,我们应该带着这个目的去精读、细读。其中分两个步骤。
第一,理解和互动。把你有感觉的段落和句子记下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好,哪里好。把好的地方写出来,或是你由此联想到的其它信息,感想都可以记录下来,长期积累,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连接和互动速度会越来越快。
第二,记忆和输出。在你需要的时候,可以按照主题把你平时积累的材料输出成完整的稿件,或是一段演说词,在记忆的时候可以借助图像、思维导图或是知识卡片。
如果你能持续坚持这两个动作,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一个阅读达人了。
总结
讲到这,我们这堂课就到尾声了,我们来回顾一下,在这堂课中,我们讲了从如何选书到快速阅读、有效阅读的全部过程,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读书读三遍,从大往小看。
第一遍,绕着书去看。看介绍、看评价,视野要放大,离书的距离要远一些,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直观的对一本书的主题和价值作出一个初步的整体性判断。
第二遍,从内部的整体结构来看,用快进的方式整体浏览一遍,看看作者是如何设置这本书的结构的,脉络是什么,哪里是铺垫,哪里是重点。这时候走的就离书近了一些,这就要用到快速阅读的技巧了。
第三遍,进入到书中,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仔细琢磨,和它互动,最后把感想输出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说的有效阅读,长期的做这样的积累,你会对信息越来越敏感。
最后再强调一遍,快速阅读,并不是让你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博览群书,它是读书的一个环节,是你对一本书作出价值判断和寻找要点的必要步骤,而且,快速阅读和有效的精读是不冲突的,它是精读前的一个步骤。掌握了这套方法,它在以后带给你的效益是超乎想象的。
我是张凯,希望上面的课程能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