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学之道
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
古时候的学校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书塾”,在每五百家的“乡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州里设立“序”,在国都设立有太学。
太学每年都从小学招收学生,每隔一年就举行大考,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经书的能力,考查他们是否有正确的学习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群体生活能否融洽合作;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能够主动接受教育;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明辨是非不交损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基本上完成了太学的学业了。到第九年,学生具备了丰富的知识修养,世事洞明,坚持原则,达到了太学的最高成就。
能这样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以后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这样,国内百姓一定心悦诚服,远方异族也会向往来归附,这就是太学教育的最高成就啊。古书的记载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大概说的就是这层道理吧。
第五章:太学之制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身穿礼服,置备芹藻肴馔,祭拜先圣先师,这是为了表示对文化知识的敬重和对师道的尊重;演练歌唱《小雅》诗歌,激励学生立志栋梁前程;上课之前,肃静下来,教导学生静心严肃恭顺地研读书本,好好学习;课堂上设有惩戒过错生的戒尺和荆条,用来警示学生,使得他们心有敬畏,不敢越轨犯规;没有占卜和举行完夏祭,官员们就不能随意地进入学校,以此来安定学生,使学生不致受到骚扰,能够安心按照自己的志趣自我研讨,从容读书;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多提问启发他们的思考,但不要随意地给他们讲解答案,尽量给学生多留一些独立钻研思考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脑探寻问题答案;年龄小的学生,要求他们认真听课,有疑难问题要向年级高的优秀学长请教,这样做是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的,因为,学习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养成谦逊的好习惯。
这七个方面,是教育教学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制度。
《记》中说:“凡是读书的人,都要按照官员的身份和规则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按照贤士的心胸和抱负来鞭策自己。”
【思考】
这两章关于学习内容和习惯养成。学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不仅在教知识,也有性格和能力的培养。知识方面包括:阅读理解经书的能力,考查他们是否有正确的学习志趣,专业思想,知识渊博,主动学习,研究能力。性格方面:群体生活能否融洽合作,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重;明辨是非不交损友的能力。每两年一次的考察中,都涉及德智两个方面。
习惯,从是坐姿站姿到课前准备,从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到谦虚好学。不由让人想到民国时期的公民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