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礼记.学记》三:关于学习要求

第四章:大学之道

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

古时候的学校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书塾”,在每五百家的“乡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州里设立“序”,在国都设立有太学。

太学每年都从小学招收学生,每隔一年就举行大考,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经书的能力,考查他们是否有正确的学习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群体生活能否融洽合作;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能够主动接受教育;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明辨是非不交损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基本上完成了太学的学业了。到第九年,学生具备了丰富的知识修养,世事洞明,坚持原则,达到了太学的最高成就。

能这样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以后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这样,国内百姓一定心悦诚服,远方异族也会向往来归附,这就是太学教育的最高成就啊。古书的记载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大概说的就是这层道理吧。

第五章:太学之制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身穿礼服,置备芹藻肴馔,祭拜先圣先师,这是为了表示对文化知识的敬重和对师道的尊重;演练歌唱《小雅》诗歌,激励学生立志栋梁前程;上课之前,肃静下来,教导学生静心严肃恭顺地研读书本,好好学习;课堂上设有惩戒过错生的戒尺和荆条,用来警示学生,使得他们心有敬畏,不敢越轨犯规;没有占卜和举行完夏祭,官员们就不能随意地进入学校,以此来安定学生,使学生不致受到骚扰,能够安心按照自己的志趣自我研讨,从容读书;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多提问启发他们的思考,但不要随意地给他们讲解答案,尽量给学生多留一些独立钻研思考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脑探寻问题答案;年龄小的学生,要求他们认真听课,有疑难问题要向年级高的优秀学长请教,这样做是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的,因为,学习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养成谦逊的好习惯。

这七个方面,是教育教学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制度。

《记》中说:“凡是读书的人,都要按照官员的身份和规则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按照贤士的心胸和抱负来鞭策自己。”

【思考】

这两章关于学习内容和习惯养成。学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不仅在教知识,也有性格和能力的培养。知识方面包括:阅读理解经书的能力,考查他们是否有正确的学习志趣,专业思想,知识渊博,主动学习,研究能力。性格方面:群体生活能否融洽合作,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重;明辨是非不交损友的能力。每两年一次的考察中,都涉及德智两个方面。

习惯,从是坐姿站姿到课前准备,从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到谦虚好学。不由让人想到民国时期的公民守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①闻,不足以动众;就②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③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④...
    希望与梦同在阅读 413评论 4 2
  • 原文: 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
    先主山下梁波涛阅读 560评论 0 7
  • 1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
    金石明镜阅读 2,204评论 0 1
  •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
    尊道贵德Layla阅读 9,802评论 0 3
  •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述,距今2000多年。 其中的思想在今天依然非常有意义。 1 教育的重要性。 【原文】...
    金石明镜阅读 1,54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