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第四章
译文:
古时候的学校,按现在的说法,每25个家庭为“闾”,设立一个私塾;每500个家庭为“乡党”,设立一个庠;每12,500家为“州里”,设立“序”,国都设立“太学”。
太学每年从小学招收学生,每隔一年就举行大考,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离析句读,理解经书的能力,看他们是否有正确的学习志趣;
第三年,考学生的学业思想是不是专心,群体生活是否融洽;
第五年,考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对老师是否敬爱,对接受知识是否主动;
第七年,考学生研究学业问题的本领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这些如果都合格的话,基本上就完成了太学的学业了。
到了第九年,学生就具备了丰富的知识修养,达到了太学的最高成就。
能够这样的发展教育,就足以能够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就足以能够令百姓心悦诚服,即使不认识也会来归顺,这才是太学教育的最高成就。
古书的记载说:小蚂蚁总是衔泥筑巢,终可铸成大土堆,说的就是这层道理吧。
一些困惑:
“家有塾”,一直以为这是最早的学校,或者叫最早的家庭教育,就是自己在家里开办学校,请家庭教师。
这个“家”,原来是家族的意思,绝非是一个小家庭的模样。
直至今天才明白,这里的“家有塾”的家,指的是二十五个家庭开班的学校,类似于现在的村小。
“党有庠”,这一句倒没有什么偏颇的,党,就是“乡党”,涉及五百个家庭,类似于现在的乡镇学校。
“术有序”,术,就是现在的县级设置,术有序就是县一级的学校。
在阅读的过程中,再一次明晰一个概念,乡野的区别:
近郊为乡,远郊为野。
六乡,是乡的建制,以家为基点,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六遂是野的建制,也一家为基点,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五酇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历代学者研究家塾,党庠,术序,都依次所谓地方建制为主要根据。
一里八十户,八家共一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