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洪流淹没的青春——读蒋韵《红色娘子军》有感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冰冰老师组织的好文共读。】

初遇蒋韵的文字,我特意先溯源她的创作轨迹。于我而言,读懂一位作家的灵魂底色,方能与她的作品完成深度共鸣。

这位1954年生于太原的文坛名家,籍贯河南开封,1978年踏入太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1981年毕业后,便以笔为舟,在文学长河中摆渡四十余载。

从太原师专的讲台到太原市文联的主席席位,从《隐秘盛开》的细腻叙事到《你好,安娜》的深沉叩问,她始终聚焦“失去”与“苦难”,以个体命运为针,缝补时代变迁的褶皱,让人性的坚韧在悲情中愈发璀璨。

其文字如江南烟雨般细腻,又似北方荒原般苍茫,以碎片化叙事编织宏大主题,字里行间满是诗意与哲思。

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诸多殊荣,以及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字的国际影响,皆印证着她的文学分量。

而“文学世家”的浸润——丈夫李锐、女儿笛安同为作家,更让她的创作自带一份血脉相传的人文温度,如岁月陈酿般醇厚绵长。

《红色娘子军》的题目,像一枚锈迹斑斑的徽章,烙印着特定年代的激昂与沧桑。我未曾见过同名舞台剧的炽热,却在蒋韵的文字里,预见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震颤。

起:一次新加坡文学评奖会 。

承:坚守用华文书写,讲汉语。

转:学长被捕,美玉投身于大海。

合:学长窗口垂下绳索上的篮子。

故事始于一场意外的邂逅:作者丈夫赴新加坡担任文学奖评委,十一月的行囊里装满对寒意的防备,却被新加坡河的酷暑撞了个满怀。

“这条奔向大洋的河流,热闹得局促,仿佛藏着说不尽的心事”,河两岸的大学生摆着精致的姿态拍照,笑容整齐得如同批量复制的假面,“整座城市的真实情绪,是否都被这喜气洋洋的表象遮蔽?”

陪同他的三位先生——大黄先生、小黄先生与虬髯诗人骆先生,眉眼间藏着岁月的风霜,那是苦难刻下的深刻纹路。

他们都来自那个曾令人闻之色变的“绿岛”集中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起云涌中,革命是热血青年的信仰图腾,而在那座孤岛之上,“革命”另有深意:汉语被禁,文字成罪,纸张是禁物,笔墨是凶器,可他们偏要以骨为笔、以血为墨,在黑暗中坚守母语的火种。

五年、六年、八年的牢狱之灾,铁窗锁不住滚烫的灵魂,酷刑磨不灭对文字的虔诚,他们用沉默的坚守,在荒芜的岁月里浇灌出精神的绿洲。

作者丈夫从未想过,自己的文字竟能成为连接陌生灵魂的纽带。三位先生谈及他的作品时,眼中闪烁的渴望与热烈,如星火燎原,瞬间照亮了他对“文学意义”的认知——原来真正的文字,能穿越山海、抵御岁月,成为苦难中的精神慰藉,成为暗夜里彼此辨认的暗号。

酒过三巡,夜色渐浓,新加坡河的红灯映着波光,如泣如诉,远处的大洋沉在深不见底的黑暗里,海岸线的灯火微弱如星子,却足以让萍水相逢的几人,敞开尘封已久的心扉。

小黄先生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时光的沙哑,讲述起那个被洪流淹没的青春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他生命中的“洪常青”——一位改变了他人生轨迹的学长。

那年,小黄先生从乡下踏入城市大学的校门,拖着沉重的藤条箱,在陌生的校园里茫然四顾,如同迷失在森林里的小鹿。是学长主动上前,接过他手中的箱子,顶着烈日将他送到宿舍。

途中一句“长安大,居不易”,既是对异乡生存的通透洞察,也藏着不动声色的温柔,如清风拂过心田。学长是天生的领袖,念经济却醉心诗书,学生组织里他意气风发,言辞铿锵,主编的校刊《启明》如火炬般照亮青年的迷茫,字里行间满是改变世界的豪情。可当爱情降临,这位叱咤风云的青年竟瞬间卸下铠甲,变得温柔缠绵。
他对一年级新生唐美玉一见钟情,那个名字如温润玉石的姑娘,安静娇柔,说话时声音细若蚊蚋,不谙世事,对革命浪潮懵懂无知,却让学长学会在奔波中驻足。他会陪她在校园里散步,看流云在天际舒展,看露珠在草叶上晶莹闪烁,看繁花在春风里绽放绚烂,爱情如春雨般滋润了他坚硬的灵魂,让他在理想之外,触摸到了生活最本真的柔软。

然而,时代的洪流从不会因温情而停歇,风暴总是在最平静的时刻骤然降临。学长被捕的那天,天空阴沉得仿佛要滴出水来,他在混乱中抓住学弟的手,眼神焦灼而决绝,仓促间嘱托

“告诉美玉,让她忘记我”。可这句带着血泪的叮咛,终究在风雨中消散,学弟的怯懦与疏忽,成了压垮这段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唐美玉从此坠入深渊,疯了般四处寻人,逢人便问学长的踪迹,昔日清澈的眼眸变得浑浊,温柔的脸庞写满憔悴,眼中的光一点点熄灭,只剩下无尽的荒芜。

她曾在日记里写道“要敬畏黑暗”如同敬畏未知,可当黑暗吞噬了她的全世界,当等待成了无望的煎熬,她终究没能等到黎明。

某天,她登上一艘驶向大海的船,船行至深海,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纷争,她望着茫茫碧波,仿佛看到了学长的身影,随后纵身一跃,将青春与爱恋永远定格在深海之中,那朵娇嫩的花,最终凋零在时代的狂风里。

看到这里,内心不禁唏嘘不已,一个如花一样的姑娘,就这样如星辰一样陨落,被她的爱感动,也为她的执念而感到悲凉,更为失去这么年轻的生命而惋惜。

一个为了爱情而失去生命,一个为了信仰而失去自由。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相同之处,也是命中注定的相遇最后的结果。

几年后,学长重获自由,当他从友人处听闻美玉的结局时,没有号啕大哭,只有长久的沉默。

一夜之间白了头,就如伍子胥知道家人被杀这个信息后,一夜之间白了头。

那沉默比任何嘶吼都更令人心碎,里面藏着无尽的悔恨与绝望,藏着被时代碾碎的爱情与理想,藏着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后来,学长成家生子,日子过得平淡安稳,如同一潭死水,只是那双曾燃烧着激情的眼睛,再也没有亮过。

那份为理想奋不顾身的热血,那份为爱情倾尽温柔的纯粹,早已被岁月的洪流冲刷殆尽,只留下一道深不见底的伤痕,在每个午夜梦回时隐隐作痛。

合上书页,心中满是难以言喻的怅惘,如潮水般久久无法平息。蒋韵以细腻的笔触,将个人命运嵌入时代的褶皱,让我们看见青春在苦难中的脆弱与坚韧,爱情在洪流中的纯粹与悲凉。

那些坚守母语的勇者,那些为爱情赴死的恋人,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颗颗被时光掩埋的珍珠,在文字的打磨下愈发璀璨。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多少青春被洪流淹没,多少梦想被现实击碎,多少爱情被岁月尘封,可正是这些破碎的片段,拼凑出了人性的完整与光辉。

他们的坚守与牺牲,如暗夜中的微光,虽微弱却坚定,照亮了后来者的路,也让我们在回望历史时,懂得珍惜当下的安稳与自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