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补钙
文/石岩磊
前几天,好友“丑小新”问我能否帮她的平台朗诵一首诗,虽然明知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架不住胆大,我还是满口答应下来。这是“川理”老师送给毕业学生的一首现代诗,我努力揣摩着作者的思路脉络,尽量用高低起伏的音调表达出他的激情,让文字在声波的震荡中与读者产生共鸣。
昨天《小新杂谈》微信公众号发表了这篇作品,我有些惴惴不安地在朋友圈进行了转发,没成想竟得到许多网友的好评,诸如:声音哄亮,吐字清晰,饱含情感等等,我自然乐不可支,还有朋友说:“您朗读得真好!有什么秘诀吗?”理智告诉我,他的话多含鼓励成分,可我好为人师的毛病又犯了,大言不惭地回复道:“熟能生巧”。
其实,我的话的确有一定道理。欧阳修在《卖油翁》中讲到,卖油的老头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下,然后在它的口上盖一枚铜钱,慢慢用舀子将油从钱孔注入其中,而钱币没有湿,老汉说道:“我亦无他,唯手熟尔!”这便是成语熟能生巧的最初出处,熟练的朗读与注油钱不湿应该是如出一辙的。
我是从去年7月28日开始读自己的文章,当初一篇短文要反复录制十几遍,而且声音呆板干涩,犹如小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课文一般。好在我并没有气馁,而是强化了练习,有空就大声读一些朗诵群里朋友们发的作品,开车也随着广播跟读。渐渐地我就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声音也变得有变化和弹性了。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或许更重要。小马过河时,如果它只是听信老牛和松鼠的感受,自己不敢下水的话,就始终不知道水有多深,肯定过不去小河了。所有的本事才干都需要我们亲力亲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知、拓展思路和固化操作,从而将勤勉转化为技能,让汗水变为驾轻就熟的自豪。
看别人钓鱼的人,缺的不是钓具和耐心,而是一展身手的决心与信心。我们常常艳羡他人的歌喉或妙手,而又不愿撸起袖子亲自动手,还总能找到不利的客观理由,像基础差、没时间、年龄大等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一百个空想永远抵不过一次实际行动。
勤能补拙,更能补钙。当你下定决心付诸实践时,所有的困难便像灯光下的黑暗似的退却了,灯泡的亮度越高黑影躲得越远。尽管我深知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但当我回放以前的录音时,才知道了进步的幅度,信心顿时爆棚,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朗诵的信念。
2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