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我管理与人的全面发展(十二)
——家庭的教育学素养
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
当今教育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完善,以及社会性的深化,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应当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融合,形成合力。但是,遗憾的是,今天社会教育严重缺位,教育合力难以形成;不仅如此,由于社会教育的缺失,道德沦丧,以至于大量的违法犯罪行为得以在阳光下肆无忌惮地横行。我们盼望着社会教育的回归;在回归之前,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协调合作。
1.1学校教育的困难根源在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所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包括认知能力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以及行为习惯的差异,所有这些差异都可以追溯到学生的家庭。可以这么说,造成学生的差异的源头是家庭教育,实际上,这种差异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出现,一旦出生,这种差异就随之而来随之扩大。遗传的因素为差异奠定基础,环境因素又毫不留情地予以扩大。在某种程度上,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制品,孩子身上所有的优点和缺点,特点和特长,是其父母的反映,可以在他的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可以这么说,问题不是要教育孩子,而是要教育家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前面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虽然有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说法,但这是个例,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父母长期分居或沉溺于赌博,其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可能有好的表现。
1.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是指,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而不是相反。在一致性中,学校教育处于主导地位,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配合。当然,这种配合应当是密切的、积极的、主动的。在学校教育的主导和家庭教育的配合之中,取得一致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1.3想到将来、看到将来
如何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困难的事就是怎样使父母亲们跟我们一起发现和理解自己孩子的精神世界,学会分析事情的原因和结果,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劳动。在这项共同工作中,主导的思想就是要想到将来,看到将来。”中华民族是一个不重视个人的人格和人的内心世界的民族。父母负责提供孩子的衣食住行,很少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孩子的细腻的心理变化。家长要与学校教师一起发现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所在。所谓把孩子交由老师来教育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那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在教师看来,孩子是学生,而从家长看来,学生才是孩子。
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中具有前瞻性:学生是处于成长之中,将来要带着他们的孩子来学校读书。他们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这一点不应该丝毫感到奇怪。想到和看到将来,必然为今天的教育注入目的性,使教育成为有目的的活动,也使学生的成长过程具有了责任感的道德含义。这就赋予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动力因素。(2017-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