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主要围绕如何发问来激发学生认识、探索展开。
1.唤醒学生自我认识、激发学生自我探索。
2.通过追问、旁敲侧击、声东击西等,不给学生现成答案,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思考不足、思维漏洞。(两点启示:一是课堂问题一定要激发学生思考;二是与伙伴多交流对话。另外,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追问一定要聚焦!围绕最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讨论!)
刘广文:反讽表现了一种矛盾的语义状态:佯装无知,对方在请教和追问下不自觉露出破绽。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旁敲侧击、声东击西。古希腊贤哲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对话录》我就扮演这种角色,大肆嘲弄自以为是的聪明者。
3.正确发问
能够真正发现问题的内在矛盾,能发现这个知识与生活现象、其他知识点的关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学会自我思考,不盲从、不被动接受等)
于静:正确发问是一种技术。
如何发问?发现文本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理解;当然,发问要有条件,编入教材的课文,要根据单元阅读提示,即编者意图对文本教学功能的定位来进行提问;进入语言进行发问,不要问一望而知的内容。(当然,我们发问基于激发学生思考、探索,但学生能否正确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要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结论:注重解读过程,不要纠于结果。
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不一样。
4.以《寒食》为例,探讨什么是好的提问。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唐代的韩翃引入汉代景象(汉宫传蜡烛),想要表达什么内心?(揭示一个内在的矛盾)
2.为什么传的不是火,是蜡烛?(晚上)
3.为什么是“传”蜡烛?(皇帝和官员之间有温情,整个社会和谐的美好景象)
4.为什么是“散入”?(袅袅轻烟)这么描写,就写出了一种温馨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