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学生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是养成善于怀疑,独立思想的精神。叔本华(Schopenhauer)说得好:写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印在沙上的行路人的足迹,人们虽然可以因他而明知道前人所取之道路,但行路人为行路和观望前面什么风景起见,是必须使用他自己的眼睛的。所以书上记载的“真理”和“人生”究竟多是纸上的。叔本华是主张思想,反对读书的,他曾说过很妙的话:“思想是自己跑马,读书是让旁人在我们的脑里跑马。”他的话自然有点偏激。但是中国是一个泥古的民族。所以王安石创经义试士之制,行之千年;武后行弓刀步石武科之制,行之千年;萧何行漕运之制,行之二千年。(康有为弟子徐勤的话。)女人缠足,“或谓始于李后主,宋人只有程颐一家不缠足”,缠足也缠了千年。无论什么笨事傻事,都行之千年而没有人敢怀疑,没有人敢革命。这真是世界鲜有的奇谈。有人说中国人的头脑是一枚明镜,映进红的就是红,映进白的就是白的,一点变化也没有。这是可以亡国灭种的头脑!我们现在最要紧的是使学生们在作文中养成独立思想的习惯。程颐说:“学原于思。”胡适说:“学原于思,思起于疑。”——摘录自章衣萍的《作文与读书》
第一部分:阅读
月初,把传记作家Fiona Stafford的《简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匆匆读完,稍稍有些赶进度了,虽然也读完了,不过缺少了边读边思考的一个过程,颇为遗憾。好在随后的高考日,把阅读简奥斯汀的内容化用在了短篇小说《肆意地痛恨高考》中。
六月份阅读明显偏少,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既要“为五斗米折腰”,还要费充足时间阅读,这确实很难。本月主要阅读英国文学的奥威尔写的《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并且把最长的第一章很费力地翻译了出来,字数有点多,大约有两万多字。本来只想读第一章内容,结果发现根本停不下来,实在是读得太过瘾了。
正好从六月开始我又在知乎回答问题(共计19个回答,1个提问),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英语基础较弱,怎样才能阅读完一本英文小说?”,分享给知友的是我翻译的As I Lay dying ,还有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热爱英美文学?”竟然在知乎首发了翻译自乔治·奥维尔的《一九八四》第一章内容,只不过那是初稿,还有很多错谬之处,在6月27日,我又重新修改过,再次在简书发布一遍完整稿Nineteen Eighty-four(Excerpt chapter 1)[翻译系列]。很奇怪的是,不知道是不是我没有插图片的原因,文字稿竟然直接过审了,我记得每次插图片的话,就会审稿很久很久。
阿坚说,让我一定要把发在简书的文字,都保存好,我觉得其建议不错,于是六月份尝试在知乎新开账号,准备把脸书发布的内容搬过去,当然是有针对问题地搬运,不可能原封不动的搬啦!知乎的审稿机制不知道怎么样的,好像我发现它几乎是秒过,哪怕就是有很多图片,它也过审很快很方便。
本月继续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张振玉翻译),大约我是和这本书极有缘了,根本读得舍不得停下来,加上全民K歌有录音稿,可以当做朗诵稿,一遍一遍反复读,真是一场很不错的阅读享受体验。古人缺书读,常常获得一本书,要把书读“烂”读“透”,譬如苏秦,据说获得师父鬼谷子传授的《阴符经》后,苦读三年,一朝顿悟,下山开启了一个时代。
我今天反复读一本书《苏东坡传》(张振玉译,林语堂著),则是折服于作者和译者高超的掌控文字本领,以及对苏东坡本人魅力的喜爱和崇敬。也就是热爱多于目的,如果做一件事,本身的热爱多于目的的话,那么做起来就会很轻松,因为不是逼迫的,此时被动的,不是不情不愿的,而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废寝忘食的,而是心流似的。
苏东坡是南宋文人学子,最热爱追捧的学者大明星,北宋灭亡后,大家纷纷逃难到杭州去,大家逃难中,仍然不忘记带上有关苏东坡的文字手稿,大家在收拾金银财宝的同时,把苏东坡在坐牢100余天里的审问细节记录,都不忘记带上,足见宋人对苏东坡的热爱达到了何种痴迷醉心的地步。
许多官员商人,甚至是“资本家”,正是瞄准了有这么一批人热心收藏苏东坡的文字手稿,把苏东坡的手稿字迹藏起来,待到时局稳定,就开始待价而沽,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陆游是一个典型的“苏东坡”大迷弟,应该叫迷孙迷玄孙,陆游已经是苏东坡苏轼六七十年后的人了,他本身就是一个有名的书商,为了收藏苏东坡的文字手稿,往往高价求买,千金一字,把自己一点家产买得干干净净也在所不惜,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么多苏东坡本人的手稿文字,还多亏了陆游这样的“大商人”。
最后见到整理一下知乎的回答和提问,如下:
1.但愿人长久的下一句是什么?(题主:最懂你的人)
我回答为: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诗歌中的结尾名句。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诗如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唯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我欲乘风归去 唯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邓丽君、王菲根据苏轼作词,梁弘志谱曲,肖唯忱编曲,邓丽君最早演唱于1983年发行的专辑《淡淡幽情》,王菲后来于1995年发行专辑《菲靡靡之音》也同样动情唱这首千古绝唱。
根据大家考证,此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千里共婵娟”一句,其中的“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总是难免,那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突破时间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阻隔。这是作者的一种美好的“时空观”。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古人常有“神交”说法,要好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之博大。
写朋友用“千里共婵娟”一句,写恋人不能长久,当推同时代的秦观(字少游)《鹊桥仙》名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师徒两人,可谓在文学语言上,也达到了遥相呼应的感觉,不得不让我们佩服。
苏东坡写这首词的时候年39年,正当英姿勃发的壮年时代,但是经历宦海浮沉,自我求外放已经很多年了(5年前任杭州通判),于写这首诗时的中秋,已到密州太守两年(宋代称知州)。虽然密州这地方不及杭州繁华,但是好在他可以做一把手,几乎没有任何掣肘之事。可终究亲兄弟没法团聚。上次“长久”团聚还是十年前父亲苏洵去世那一年。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年后,两兄弟在河南的澶州濮阳一带相遇,两人相聚一百多天,这一年苏轼40岁,弟弟苏辙38岁,两人一同前往徐州。此时,苏轼还没有得名苏东坡,在不久之后,宋代最有名的“文字狱”事件爆发,也即是乌台诗案。从此,两兄弟真可谓磨难重重了。
但是,今天我们只说到最完美的结局,两兄弟这一百多天的团聚,一解两人七八年未见的分别之情,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弟弟苏辙也唱和了哥哥,写了一系列诗。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二。其中,有《逍遥堂会宿二首》最具代表性,表达同样的感情。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其一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其二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苏辙出了名的用词说话谨慎,该说的不该说的他都一清二楚,我们读苏辙的诗,就没有读苏东坡诗歌那么畅快淋漓,或者说出其不意,或者说为之倾倒和拍案叫绝。苏辙要考虑的东西太多,那就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能写,写东西考虑太多,自然拘泥和束缚感重。前文说的“澶州濮阳一带”也正是根据苏辙这两首诗的“引言”而得。
最后,愿大家知己常聚,自由自在。苏辙在诗中,诗名含有“逍遥堂”,两人都想逍遥,奈何从来不得逍遥,这里,苏辙哪怕想写逍遥心态也不敢写,而且隐晦在诗词的题目之中,还是一个堂号名字,你就是牵强附会非要说“苏辙诗名《逍遥堂会宿》有暗示自己不得自由,诽谤朝廷束缚控制人才”嫌疑,那你也只能得到一个“腹谤”的恶名。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大部分国人还是很自由自在的,正所谓,
逍遥自在身,时代最恩泽。
2.那些一眼让人惊艳的神仙句子有哪些?
01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02
恰似人间惊鸿客,墨染星辰云水间。
03
且行且看且从容,且停且忘且随风。
04
前路漫漫亦灿灿,往事堪堪亦澜澜。
05
少年何方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
06
纵有疾风拔地起,我亦乘风破万里。
07
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
08
烂漫不过世间花,慢煮光阴一盏茶。
这个题主提问很好玩,还自己还自问自答,自己给出了八个例子,我似乎有点答非所问,因为我回答的竟然很多都是英文句子。
我回答为:
1.My dear friend, you are weird, bright and brave. I hope you can walk the long road of mountains, rivers and rivers.The wind will take away your sorrow, and the light will illuminate your haze. You should not be a bird in a canary cage. You should be that free running deer.
2.For heaven and earth, for the people, for the saints of the past to continue learning, for all ages to safeguard world peace.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3.Three passions, simply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吾生三愿,一曰渴望爱情,二曰求索知识,三曰悲悯吾类之无尽苦难。此三愿,如疾风,迫吾无助飘零于苦海之上,直达绝望之彼岸。——(美)数学家哲学家罗素
4.I would fain say something, not so much concerning the Chinese and Sandwich Islanders as you who read these pages, who are said to live in New England; something about your condition, especially your outward condition or circumstances in this world, in this town, what it is,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hat it be as bad as it is, whether it cannot be improved as well as not. I have travelled a good deal in Concord; and everywhere, in shops, and offices, and fields, the inhabitants have appeared to me to be doing penance in a thousand remarkable ways. What I have heard of Bramins sitting exposed to four fires and looking in the face of the sun; or hanging suspended(悬;吊;挂), with their heads downward, over flames; or looking at the heavens over their shoulders "until it becomes impossible for them to resume their natural position, while from the twist of the neck nothing but liquids can pass into the stomach;" or dwelling, chained for life, at the foot of a tree; or measuring with their bodies, like caterpillars, the breadth of vast empires; or standing on one leg on the tops of pillars,—even these forms of conscious penance are hardly more incredible and astonishing than the scenes which I daily witness. The twelve labors of Hercules were trifling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which my neighbors have undertaken;for they were only twelve, and had an end; but I could never see that these men slew or captured any monster or or finished any labor. They have no friend Iolas to burn with a hot iron the root of the hydra's head, but as soon as one head is crushed, two spring up.我所讲之事,非关中国和桑岛之人,而和读者有关。我辈论及新英格兰,感受众人的遭遇。特别讨论生于斯长于斯之本地环境。尔等生于人世间,生活何如?尔等生活艰难,是否必要?此等生活,又能否改善?我在科德曾访多地;商店、公堂和田野,目之所及,千种劳役,皆是赎罪人生。我曾听说婆罗门教徒,坐无遮拦,四周火焰升腾。他盯着太阳,或火上倒挂;或侧头望天,“至无法复原,更因脖颈扭转,除非液体,余者不能入胃”,或终生用铁链,锁己于株树下;或像毛虫,用身体量广阔之土地;或单脚立柱顶——然,便是此种有意赎罪苦行,也未见较我所见之象更难信,更叫人心惊。赫氏十二苦役,较我邻人,不值提起。且他仅十二苦役,总能做完,可我未见邻人捕得一头怪兽,杀死亦未能。也不见他们做完苦役。他们没有伊俄氏似的朋友,忠实可靠。伊俄氏用火烙铁烫死妖蛇。毕竟,妖蛇被砍去一头,还能长两。——(美)梭罗《Walden》
5.I have never done anything except write, but I don't possess the vocation or talents of a narrator, have no knowledge at all of the laws of dramatic composition, and if I have embarked upon this enterprise it is because I trust in the light shed by how much I have read in my life. In plain language, who would have nothing to leave his descendants if not for the events I am prepared to recount, to the best of my ability, in these memories of my great love.除了写作,我什么都不会。而且,我也没有演说家的使命和才气,对于著作权的法律知识,我一窍不通。并且,我创办这家公司,仅仅因为,在这简易棚灯下,我能通过阅读,悟懂人生处在哪个阶段。我明说,那些没有遗产留给后代的人,总要找点事做。要不然,我都打算重新思考一下,我最擅长的能力,应该是为爱痴狂的伟大记忆。——(南美)马尔克斯Memories of My Melancholy Whores
6.Nobody heard what Big Brother was saying. It was merely a few words of encouragement, the sort of words that are uttered in the din of battle, not distinguishable individually but restoring confidence by the fact of being spoken. Then the face of Big Brother faded away again, and instead the three slogans of the Party stood out in bold capitals:
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IGNORANCE IS STRENGTH
But the face of Big Brother seemed to persist for several seconds on the screen, as though the impact that it had made on everyone’s eyeballs was too vivid to wear off immediately. The little sandy-haired woman had flung herself forward over the back of the chair in front of her. With a tremulous murmur that sounded like “My Saviour!” she extended her arms towards the screen. Then she buried her face in her hands. It was apparent that she was uttering a prayer.没有人听老大哥说了啥。就是说一些激励的话,这种话被表达在战斗的喧闹声中,并不能独特地辨别出来,而不是说一些事实来恢复自信。然后,老大哥的脸再次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党的三条标语口号,以黑体大写字母突出展示:
战争就是和平。
自由才是奴隶。
无知也是力量。
但是,老大哥的脸,似乎在屏幕上坚持几秒钟,好像这种影响,使得每个人的眼珠子都变得太明艳生动,以至于立刻逐渐消失。娇小沙质头发女人,把自己扔向她面前的椅子后背,用着颤抖地喃喃声,听起来像是“我的救世主!”她向屏幕伸长手臂,显而易见,她正说着一连串祷告词。——(英)奥维尔《一九八四》
3.有没有非常虐心有特别好看的小说推荐?
我回答为:
美国作家大卫·佩尔泽的这本A Child Called "It": One Child's Courage To Survive就很不错啊!这本书不应该算小说,应该算作非小说,但是我一向认为“自传”文学一定有很多作者虚构的部分,一个人不可能100%做到忠实于现实。
然而,我建议都欧美文学还是要都原著,中文翻译是没有那种感觉的,譬如林语堂英语比中文还要好,要不是有翻译家张振玉和林语堂的英文书翻译过来,我估计我一定会去看原著英文去。不知道你们都翻译的书是什么感觉,我反正很多时候都快读不下去了。
我暂时给这本书第三章翻译如下,题主可以凑合看一下,倘若不满意,还是要去翻看英文原著啊!
第三章 坏蛋小子
Chapter 3 Bad Boy
My relationship with Mom drastically changed from discipline that developed into a kind of lifestyle that grew out of control❶. It became so bad at times, I had no strength to crawl away - even if it meant saving my life.(以下省略,有在简书发布)
4.能不能用一句话写尽遗憾?
我回答为:
你的期望赶不上你的欲望,你的能力又追不上你的期望。
我也就是打个比方,如果用数学表达就是:欲望>期望>能力。这天下所有的遗憾不就是这么产生地吗?作为父母,对孩子无限期望,实际上都是自己有强烈的欲望,孩子能力达不到,父母就无比遗憾、失望,乃至绝望,更有甚者歇斯底里。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老板对员工也是如此,强烈的欲望,导致有巨大的期望,然而所对应的那个对象,又没有那个能力,去达成这么大的期望,于是惩罚也来了,乃至最后表态成了体罚,成了虐待。
其实,我感觉,遗憾——失望——歇斯底里——绝望,几乎是一回事,只不过这个程度越来越强烈罢了。遗憾是最低级别的失望,绝望是最高级别的失望。
然而,欲望不一定就是坏事,低级别的欲望就是期望,中文里有个词叫“欲壑难填”,表示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那就成了贬义词。欲望这个词最好玩的就是,他用在针对别人时,似乎就多少带着贬义,但是如果用在自己身上,或者用在客观事务上,就变成中性词了。比如说,HR在招聘销售员时,一定会强调一句“要求你有赚大钱的欲望。”很显然,这个不可能是一个贬义词。
最后,分享一篇最近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颇能解释遗憾这个词,遗憾又岂能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呢?必须得讲一个故事才行啊!亲!
短篇小说‖遗憾
作者:黄思明
以下省略,我只是把《肆意地痛恨高考》略为修改而已。
5.文笔挑战:“浪漫的不是玫瑰,_______________。你会怎么接下一句?”
我回答为:
浪漫的不是玫瑰 ,而是精心地准备!
浪漫的不是玫瑰 ,而是送给在乎的你!
浪漫的不是玫瑰 ,而是馥郁芳香的你!
6.让你现在随口说一句古诗词,你会想到哪句呢?(题主:焦糖布丁)
我回答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不知道为啥,我就特别喜欢这几句,虽然整篇都很经典,我就只记住这么三句话。作者当然是初唐四杰的王勃,可惜英年早逝,没有更多经典留下来啊!下面还有一张照着别人涂鸦一幅,似乎就是渔舟唱晚的图片 ,那就姑且拿来凑个数。至于第一个视频 我是拿来对比的,落霞和这个草绿都是贼好看的美景。
学着王勃也来模仿几句,也就瞎写着玩。
绿草和白菇齐长,朝阳共大地艳明。笛音悠扬,响穷鹏城之郊,地铁轰鸣,声震南门森林。
如果住在深圳的朋友,应该能够猜到我写的哪里了。
7.单身女生有欲望正常吗?
有欲望也没什么好羞耻的啊,这是中国 传统糟粕文化打压人性的结果,搞得中国人有欲望的话,好像就是不对的一样。中国文化也是醉了,从小到大都不教正常的性知识,等到孩子大学毕业,就拼命催着相亲,催着结婚,真是太搞笑了。
这其实应该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遇到了自由恋爱时代,导致的必然矛盾。我记得我父母还是爷爷奶奶们给安排才结婚的。丝毫没搞明白什么叫自由恋爱,虽然已经是新中国出身的人,然而广大农村很落后的思想,根本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经济放缓慢一点,也是好事,让大家静下心来补一下精神营养,平时吃得白白胖胖,精神状态都很贫乏。所以,我建议如果有时间,还是要多读读英国艾理士的《性心理学》(清华四大哲人之一潘光旦翻译)一类的书籍。马尔克斯的Memories of My Melancholy Whores也可以读一读嘛,短小精悍,是解欲的好作品。中国自己的书,诸如《金瓶梅》《玉蒲团》等等未尝不能读一读。日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也是我青少年时代,进行性启蒙的读物之一。
应该说不论男女,到了青少年时期,都会青春懵懂,甚至春情勃发。和尚尼姑尚且都有睡不着的时候,何况是我们正常人呢?潘光旦在注释《性心理学》时候,引用中国宋明时代有一个和尚写的《猫儿叫春》诗歌,特别趣意盎然。此外,推荐潘光旦先生所写的书《冯小青》。
8.你为什么热爱英美文学?(题主:懒懒的小时光)
大数据果然是不会骗人的,不知道它是不是检测到我刚刚买了《英国文学史》这本书了,所以立刻就和我推送这样一个题目。
但是,承认自己热爱英美文学也没什么。。好羞耻的,这不是中美简单交恶的时代,倘若退回70年前,我还真不敢如此明目张胆喜欢英美文学了。
我仍然记得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钱媛,出生在欧美,却不敢喜欢欧美,只能被时代裹挟着选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俄语系。但是,终于在年轻人当政的时代,她勇敢地做了自己,从学习俄语教俄语改为教英语 ,刻进骨子里的喜欢,钱瑗哪怕就是时代也没法改变了。
我的热爱应该是渐渐培养起来,早年父亲为盲人读算命书,这是一个阅读的熏陶,培养了我广泛阅读的兴趣,后来随着自己被迫学英语,也就慢慢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只不过一直以来也没怎么找到好方法。直到工作多年后,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边把英美文学翻译成中文,也就自然而然英文水平慢慢加深。
总结来有如下理由:
1.热爱阅读本身,让我饥不择食,只要是书籍我都爱读,英文书籍一样也会抱着慢慢啃,大不了一点点查字典,现在手机英语字典很方便。
2.意识到国际语言的重要性。
3.父亲乐于助人的影响。
4.慕强的心理作用,目前美国的文化科技都仍然是全球全球最强大的。然而,日本虽然也很强大,我却不愿意学日语,按理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应该多看看日本文化,越是我们的敌人,我们越不能低估。人有慕强心理,也没什么好羞耻的,这是正常现象。
5.英美文学本身确实有很多有趣的东西,英国人的冷幽默,美国人的夸张浪漫,确实有些值得我们国人借鉴。最近都的Fiona Stafford写的Jane Austin: A Brief Life《简奥斯汀:短暂的一生》,确实让人动容和逻辑清晰明了。
6.阅读使人明辨,阅读使人明智,阅读使人充实,阅读使人进步,阅读使人快乐。而英美文学让我深深无法自拔,那就享受其中吧!
最后分享刚刚翻译的《1984》第一章内容,知乎首发哦,在简书还没来得及发,当然我承认我还没来得及参考一下别人的译作,就匆匆自己翻译了过来,不当之处很多,敬请谅解,本人水平有限,抱歉啦!以下为《1984》(第一章)翻译的初稿,并未最终修改好。
Nineteen Eighty-four(Excerpt chapter 1)[翻译系列]
译者序
年少时,余读西学为用,总读不甚明了,曾一度怪译者水平。及长,亲自读原著,方知非译者之罪,实东西学本无一一对应关系。待余大胆尝试翻译,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总觉难以表达西学万分之一时,方叹读书之少,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本书写于1949年,和新中国同岁成长,于今有76载。作者当然是George Orwell,George,本名 Eric Blair, (1903-1950),英国小说家及散文家,imaginative British writer concerned with social justice,富于想象的英国作家,关注社会正义。
George Orwell颇像中国的金庸先生,人们只知有Orwell,并不知他之真名叫Eric Blair,Orwell仅仅是笔名。说来颇为奇特,倘若查Eric Blair,我们甚至都查不到任何信息。Orwell生于印度,长与英国伦敦,念的当然是英国有着号称“黄冈中学”的伊顿公学名校(应该是黄冈中学更像伊顿公学,毕竟伊顿公学历史更悠久,只不过作为中国人的70-80-90后,可能更加对黄冈中学有深刻印象,这里故用黄冈中学来比拟之)。可惜小Eric学业平平,没考上大学。转而投身英国公务,加入英缅police,参军5年,后流浪天涯。
Orwell在英国属于中下层阶级,虽然自称中层阶级,却也知道家穷无产,故而吃尽生活之苦,做过洗碗工、教师、书店店员和码头工人,可是,良好的名校熏陶,让他很难真正融入下层老百姓生活,他就像一个“夹心饼干”,处在中间,两头受气。好在他同情老百姓,并非一直处在云端之上。故而他关注公平、正义。要接近老百姓,抽烟喝酒自然也沾染了一些,特别是烟不离口,这也为他的肺结核,埋下了巨大隐患。以至于多年后,年仅47岁,死于肺病,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奥威尔,那就是:
匆匆过客一生忙,两部作品留人间。
除了《一九八四》,Orwell还有《动物庄园》,如果有时间,余亦想一睹为快,当然是读一点原著。我这人一向是原著粉,对于翻译一向挑剔,中学时代,凡是读西学小说,总嫌枯燥乏味,及至多年后,我读原著时,却从未觉得腻味。可见最初读西学,总要读翻译大师的作品,譬如王佐良的《青春》,譬如许渊冲翻译的英诗法诗,譬如张振玉译的《苏东坡传》和《吾国与吾民》等等。
当然,如今再读西学,已不再挑剔,毕竟有少许西学基础。近来读张学治译自英国传记文学家Fiona Stafford的《简奥斯汀:短暂的一生》,我也读得津津有味,读李玉龙等译自两位美国数学教授的Mathematics All Around Seventh Edition也读得酣畅淋漓,读钟毛、李园莉译自德国卡尔·芬克的《数学简史》,也读得入迷三分。
《一九八四》关注的话题是正义是极权和公平,不得不让我想起另一部欧美经典——柏拉图的《理想国》Utopia。两者主题类似,但表现方式稍异。不同于《理想国》的辩论方式,《一九八四》更像是一部科幻小说,毕竟作者写于1949年,那么这个书名就颇为悬疑万分了,这是想预言25年后的故事。
结合写作年代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美苏争霸的战争阴云密布全球,始终挥之不去。一直到25年后的1984年始,世界才有了一丝和平曙光。比如说,中英接触发表联合声明,比如说苏联进行最后倔强宣布抵制当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后,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不俗成绩,再如设计师在此年南下视察三个经济特区等等,人们才不至于紧张兮兮,朝不保夕。如果说之前是时刻准备着,那么这之后就是越加放下戒备,开始携手共进。再之后,苏联解体,两德一统,中国改开,解放思想,战争危机暂时解除,人们上紧的发条,终于松懈下来。
如果非要让我来解释这本《一九八四》,毋宁把它看作是二战后,作者对三战担忧的一个集中体现。其实,对照现实世界,我们可以把小说套用在每一处极端的社会之下,他是对人性的最无情揭露,这是一部典型的反战小说,反威权小说,批判性思维窥探。我们不拿意识形态做文章的话,倒是可以把它简单作为一本宣传和平书籍。世界需要和平,不需要战争,它将是永远值得我们反思,和阅读的一本世界名著。
所以,《一九八四》很难不让我们思考,作者可能是在讽刺当时的两个对立阵营。很讽刺的事,小说写出来后,不论美苏都把它当做禁书,苏联把奥威尔作为反苏代名词还情有可原,而英国特工一直严密监视其动向,就很可笑。可是,结合奥威尔出生,也很难不让英国高层,把他作为反资产阶级的代表,毕竟他本身,更多的是和中下层老百姓接触多。
最后,译者水平初浅,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倘有错谬之处,还烦请广大读者予以纠正,本人不胜感激之至。闲话少叙,敬请期待,如下文。
Nineteen Eighty-four(Excerpt chapter 1)
Writer:George Orwell
《一九八四》
(节选 第一章)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黄思明(王艳霞2025)
两分钟仇恨会高潮中,异样眼光四目相对[1]
It was a bright cold day in April, and the clocks were striking thirteen. Winston Smith, his chin nuzzled into his breast in an effort to escape the vile wind, slipped quickly through the glass doors of Victory Mansions, though not quickly enough to prevent a swirl of gritty dust from entering along with him.
四月的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乍暖还寒,钟声正敲响于下午一点。温斯顿·史密斯,把头缩在脖子里,贴近胸前,正努力躲避着让人厌恶的寒风。他迅速溜进胜利公馆的玻璃门,身后带入一股沙尘般的漩涡。
The hallway smelt of boiled cabbage and old rag mats. At one end of it a coloured poster,too large for indoor display, had been tacked to the wall. It depicted simply an enormous face, more than a metre wide: the face of a man of about forty-five, with a heavy black moustache and ruggedly handsome features. Winston made for the stairs.
走廊间,到处都是破旧的垫子,混杂着一股煮熟的菜叶气味。在其中一张垫子上,一副彩色张贴画,已经被固定在墙上,顿时,室内都显得局促。画上是一副巨脸,超过一米宽。这张脸看上去大约45岁,浓密胡须,是一个粗线条英俊男人形象。温斯顿步入楼梯间。
It was no use trying the lift. Even at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seldom working, and at present the electric current was cut off during daylight hours. It was part of the economy drive in preparation for Hate Week. The flat was seven flights up, and Winston, who was thirty-nine and had a varicose ulcer above his right ankle, went slowly, resting several times on the way.
试着鼓舞,毫无作用。哪怕在最好的时间,也很少有工作。而且,目前,白天断电,这曾是经济疲软下,为报复周准备的一部分。地平线已第七次起飞,而且,39岁的温斯顿,右脚踝上有静脉曲张溃烂。他慢慢走着,一路上休息许多遍。
On each landing, opposite the lift-shaft, the poster with the enormous face gazed from the wall. It was one of those pictures which are so contrived that the eyes follow you about when you move.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the caption……
以下省略,详情请移步换景。
9.如果给你一次跨越时空的机会,选择一位女作家成为灵魂挚友,你会选择谁?
当然是简奥斯汀啊, 但是,很显然简奥斯汀看不上我,因为她连爱尔兰的大法官都看不上,何况是我呢?所以,简奥斯汀注定单身一辈子,正如我也是一样注孤生。
简奥斯汀最让人佩服的就是,她从不卷孩子,她要给哥哥爱德华带11个孩子,她竟然还有时间,在人生最后的八年时光出版了6本长篇小说,不得不佩服她真是太卷自己了。
推荐英国传记文学家Fiona Stafford写的《简奥斯汀:短暂的一生》,里面把简奥斯汀一生传神又准确介绍给每个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涉猎之丰富多彩,倾力推荐一个。
10.看小说或电视剧特别上瘾怎么办?(题主:深巷旧猫)
我觉得这个事也没什么好担忧的啊!为什么会觉得上瘾是不好的呢?譬如沉迷阅读,阅读上瘾不好嘛?对唱歌上瘾不好吗?对写作上瘾难道不好吗?如此等等。
同样的,看小说上瘾也没什么不好,看电视剧也一样,只是要注意保护眼睛哦!譬如定时2小时休息15分钟眼睛,应该说不是上瘾不好,而是不加控制地破坏了某一部分地身体健康就不太好了,毕竟“上瘾”也要长期休息,如果短时间1个月上瘾,不吃不喝,看小说七天能把人看走了。
说实话,我也经常看小说上瘾。最初我阅读《一九八四》,只是想节选阅读第一章,没想一读起来根本停不下来啊!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计划赶不上变化。我觉得可能是大家把上瘾和沉迷都当做“贬义”词来理解了。最初,医生用鸦片来给人止痛镇痛,效果特别好。可后来,直接让人“上瘾”,而且根本不是人的意志能够抵抗的,大概这才是“上瘾”的最初来源吧!
乃至到了我们中国,从18世纪欧洲人为了平衡与大清的贸易,把鸦片倾销到了大清的八旗子弟们,话说当时的大清皇帝本身都抽得不能自已,有什么好“虎门销烟”的呢? 只不过是它威胁到了大清的统治基础罢了。
再说了,明面上大清禁止鸦片,暗地里哪一个哪一个达官贵人都在疯狂地抽鸦片。现在大漂亮加拿大大麻合法化也是一样的道理,穷人都不一定能买得起大麻抽。奥巴马总统也抽过大麻,但是它凭借过人地意志力抵抗住了。
而是,酒精也使人上瘾啊!当一个人找不到人生放心,每天浑浑噩噩,犹如行尸走肉一般,那么沉迷于酒精里,起码不会想着更加极端的事情。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一辈子对酒精上瘾,后来直接控制不住,把自己喝得脑溢血发作,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现实生活中,我的六哥王得发,也是一样40岁就喝成了昏迷不醒,救回来后有些痴呆(*ᴗ͈ˬᴗ͈)ꕤ*.゚。
只要能很好保护眼睛,那么上瘾也没什么,就怕对健康知识一无所知,把眼睛搞坏了还懵懵懂懂,结果怪到小说有问题,怪电视剧本身有问题。
小时候,我妈不准我看小说,却不说是为了保护我的眼睛 ,而说影响考试影响学业,这简直是错误了因果,当然不能让人心服口服啦,最后,我就生生把眼睛搞近视了。所以,现在看来,这个事情的悲剧发生,归根结底还是我爸妈的不懂和无知,才造成两代人的隔阂与矛盾。
正确的归心,才能更好的处理问题,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无知因为傲慢,因为自负,因为虚荣,我们就把事情搞砸了,把眼睛“搞瞎”了,把孩子害了还不自知。我一个6-8岁的孩子懂得什么要保护眼睛,我只知道放任我的阅读欲望,而我的父母则不会正确引导,总是惩罚和打骂,这种错误的引导方式,最终让事情悲剧得以“近视”作为结局。
11.英语基础较弱,怎样才能阅读完一本英文小说?(题主:飘荡)
读不完就读不完吧,也不用自责,更不需要愧疚或者罪过。就是读读节选也不错啊,我经常就是读节选的一个人,以前网络还不够发达的时候,我经常能在网上下很多英文小说,读到好看的,自然而然就会有欲望把它读完的。
最近读两位北大英语系教授编写的《新编英美文学选读》Selected Reading I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每一篇都是节选,我也读得津津有味。遇到实在是太感兴趣的英美作家,我还会扩展阅读,比如读到美国文学埃德加·爱伦坡,我还专门找来爱伦坡的短篇小说“The Black Cat”来阅读,读到英国文学的Jane Austin时候,我又专门去找来英国传记作家Fiona Stafford写得Jane Austin:A Brief Life,也就中文翻译的《简奥斯汀:短暂的一生》来全本阅读。
阅读按照自己喜好的方式进行就好,不被任何人强迫和定义,过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啦!希望题主过自己的阅读生活哦!一段小英语分享给你哦!很简单,你肯定能轻松读懂的啦!
Recently,Hey, How are you!
The weather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hot
You have to take care of yourself
Eat well, sleep on time
Study hard and work hard,
Just remember,
You can also be excellent,
Promise me You will try your best
To be the best of yourself.
I hope there is someone like you.
Like the fresh wind in the mountains
Like the warm light in the ancient city
From morning to evening
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study
Waiting is not afraid of wasting time
Not afraid of the long journey
As long as it is you in the end.
近来,你还好吗?
天气越来越热,
照顾好自己,
吃好睡好,
学习不易,工作很苦,
但请记住,
你仍是成功人士!
答应我,
你会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希望,有人懂你。
就像山间之清风,
就像古城之暖阳,
朝夕与共。
山水相逢,书海遨游。
等得起,
就不怕费时间,
就不怕长途跋涉。
只要半生归来,
你仍是你,足矣!
分享几张图片,都是最近感兴趣的一些书籍或则小说,英中文都有哦!
12.孩子的购买欲望太大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题主:一只鸾鹿俺)
问题补充为:小时候喜欢买模型,不买就不高兴,然后天天想,天天闹情绪。
买了后玩一段时间又不喜欢了…
现在一年的时间里,不是买大疆无人机就是想买运动相机,不然就是3D打印机、飞机模型。最近又在想N比例模型…
感觉他每天都好忙,忙着上网查一些东西的价格,作用,评价…
还要想着自己大概要存多久的钱才能实现愿望。
其实大疆无人机我们也给孩子买了,但是也没见得他高兴多久,买回来后也不见他对这个东西有很狂热的喜欢,最后又想着买别的东西。
最近换了规则,想买什么东西自己存钱买后,还是不停不停的冒出各种采购欲望。
想请问一下大家的孩子也是这样的吗?
为什么总有买不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原因呀?这种情况需要家长干预吗?
我回答为:
去年在金陵,交一个10岁小朋友“小鱼儿”读书写作业,小朋友疯狂爱购物,每次写作业背书完,说自己太累的,要买点东西来放松一下心情。而是,买的都必须是大牌子 ,买的必须是日本货、德国货、美国货等等进口产品。
那么赔了小鱼儿半年,我也只是大致摸清他的购买欲从哪里来的,说不全面的,毕竟时间太短了。
一来,孩子的爷爷就喜欢“买买买”,疯狂给家里买各种能用的东西,什么柴火灶啊,扫地机啊等等,一个七十岁的老人竟然在网络上买得不亦乐乎,爷爷花钱买东西,然后奶奶就痛骂爷爷乱花钱,有趣的人,奶奶用起来爷爷买的东西,也从来不感谢一句。
二来,小鱼儿妈妈爸爸,也是常常通过网络购买东西,爸爸在大冬天买电暖气,眼巴巴就在京东商城买了智能电暖气给邮到家里,妈妈会网购纸巾等等。
三来、这孩子也有自己的急需的时候,比如他的自动铅笔笔芯用完了,他就需要重新购买一盒,国产牌子还看不上,他就必须上网买日产德产美国货。他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钓鱼,他就想买钓鱼竿,钓鱼线,钓饵等等。
最后,别看孩子小,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深刻建立起来一套国产货一定靠不住的思想,那就只相信日货、美国货等等。好像只有进口才是好东西一样,其他货都不值得使用。这似乎又是他们班那个富家女大姐大给他的深刻印象,因为富家女全家每年都要夏季冬天去日本旅游,带回来各种外国货日产货,然后带到学校去炫耀,让其他同学,特别是小鱼儿羡慕不已。这种无形的攀比之风,就在班级里流传了开来,确实影响很坏很不好。然而富家女老妈天天开着玛莎拉蒂接孩子上下学,却也是令得所有人羡慕不已的事实。当然,小鱼儿妈妈也来的宝妈接孩子上下学,自然也不差。
最后,我感觉还是家庭、学校、社会等等合力的一个结果,我老家在江西大农村,我姐家孩子去到老妈那里,我妈就吐槽外甥女外甥浪费东西,说孩子们都被惯坏了,把小孩子骂得一文不值。这种新旧、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那是一定不可避免的了。
与其找原因,不如做好各自的榜样,父母做好父母的榜样,学校做好学校的引导,这个社会的风气,那就是每一个小家庭组成的,我们是没有办法左右的。当每个小家庭做好了,每所学校做好了,社会风气自然而然会好起来。
当然,孩子本人的意愿和思想也很重要,他是一个完整的自由的独立个体,很多时候,就不得不征求他的意见,当然要结合实际家庭情况。譬如小鱼儿一样,尽管羡慕富家女家的玛莎拉蒂,但也知道自己爸妈买不起。
我在想的是,当孩子学会思考的时候,他可能会对爷爷提出质疑,比如说。当爷爷一门心思要求他考好数学的时候,孩子也可以要求爷爷先把玛莎拉蒂豪车买了,让自己也可以在同学面前倍有面子。那就令人哭笑不得了。
最后,分享我多年前写的一篇小说,故事主人公也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其实,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金钱观”的问题。
短篇小说‖腊八
作者:王彩霞2025
小时候,盼着冬至腊八,雪来年近,年来放假,好吃好玩,兄弟姐妹聚欢喜;
长大后,怕见雪儿飘洒,梅花冷竹,亲戚吃酒,人言可畏,魑魅魍魉嚎悲凄。
以下省略,原文简书有发布。
13.用一句话总结你读书的收获,你会怎么说呢?(题主:亨尧)
读书让我脱离控制,找回自己。
先分享已经或者正在读的一些书籍,然后分享一篇剖析家族与原生家庭对人的控制和带来的创伤疗愈小说。(以下省略小说)
14.文史哲,学习的必要性是什么?
我感觉,学习文史哲,可以给人带来思考,可以让人学会批判性思维方式,而不是用简单的二元论思想,看待一切现象,解释一切已发生、正在发生和未发生的事情。我本人纯粹理科生,但是一直以来不学无术,喜欢读各种“文史哲”内容。
杨鹏老师推荐我们看西方文化,只用看三本书就好了,其中的《理想国》和《圣经》可不就是最经典的“文史哲”内容吗?哪怕就是阿基米德的《几何学》,在纯粹理性知识的同时,也会偶尔插上哲学的东西,我们读牛顿的书,题目可不就是纯粹的哲学思想嘛,它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拉丁文名是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英文叫杨鹏老师说:
在有限的精力,全部的西方书籍里面,你就读三本书。那就是《圣经》、阿基米德的《几何学》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它是属于这种西方哲学思想史上的最重要的、最奠基性的作品,这以后的作品,都是从这个基础上长出来的。或者说,是反对它一些东西,或者说继承它一些东西,没有超越它。第一次被触动的是它在谈“什么是数学”。我们一说数学就是算术,对吧?
这就是我们的一个中国的传统(杨鹏老师轻轻笑了一声),数学就是拿来计算的。对他们来说,数学不是简单的拿来计算的概念。他们的数学是一个宇宙的秩序问题。
也就是说,他认为数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学数学的目的,是让你的灵魂升华起来,进入到那个宇宙的根本秩序之中。
15.看书是越杂越好,还是越精越好?(问题补充,怎么平衡,题主:INFINITY)
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根本没必要为了这个博杂和专精的问题而纠结啊,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如说做专题研究,那肯定是要做到专精尖了,如果是做跨学科文化交流,做学科交叉等等话题,当然是要做到博杂了。
有的人性格是好奇心特别强,对任何领域都是特别喜欢感兴趣,那不妨先博杂,然后再专精,比如我这个人,书法、阅读、音乐、朗诵、外语翻译、运动健康、养老临终关怀、写作、心理学少儿教育等等,都可以读可以学,我甚至会读艾理士的《性心理学》,读倪匡的《卫斯理传奇》,读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读萧鼎的《诛仙》,读德国卡尔·芬克的《数学简史》等等。对于博杂的人来说,真是开卷有益,没有任何禁忌之书。
但是,有的人只对一门一个领域感兴趣,认准了一门,ta就死咬不放手,紧抓不放松,几十年如一日,甚至一辈子孜孜以求。比如说古文研究专家书法家启功先生,虽然只有中学学历,但是在那个民国时代,辅仁大学就是敢于启用一个“中学生”当学生们的“国文老师”。可是启功先生的学问一直都是古文研究书法创作,从少年到老年,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对这两个领域的“专精尖”的修炼。最后,当启功先生八十多岁时,书法水平一枝独秀,成为近现代独树一帜的书法大家,启功体更是被收录进入方正字库。他的古文水平,更是被国家认可,可以带博士研究生的水平,虽然一辈子也没拿到一个大学以上“学历纸”,可是他的“古典文献”专业知识,早就是业界顶流和专家中的专家级别了。
为何我对启功先生这么熟悉呢?只是因为我本人也特别喜欢书法,偶尔也练一练 我那几个蹩脚的字。分享一下我的“龙飞凤舞”,写得不好,大家请见谅。
最后,我觉得写作、练字、阅读、英语翻译等等,都不冲突啊,只要是你真正热爱喜欢的东西,你自然会为了这个热爱花时间花精力,甚至哪怕没有短期的回报,你也会废寝忘食,你也会自我驱动,你也会不知疲倦。分享我在五年前根据东北少帅的故事,改编的一篇小说,如下:
《短篇小说‖凤天秋月》
作者:王红霞2025
引子:
相爱的人,不管万水千山,还是父母阻拦,当突破障碍,勇追幸福彼岸。古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今有少帅和四姑娘的美丽传说……
(此处省略)
16.你们有没有看一部科幻小说看了一半停下来,然后一年半载后才接着继续读下去?(题主:我自己)
话说去年我读阿西莫夫(英语: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的《银河帝国》系列15部,才读到一半,结果因为读其他书,停了半年,当时还写了很多读书笔记(っ- ‸ - ς下面分享几篇),现如今,我又打算继续接着读下去,我依稀记得我读到的地方是谢顿那位历史学家的机器人妻子,给谢顿“挡子弹”死了,养子经历几次生死历练,和一个顶尖聪明的女子结了婚生了娃,最后一位孙女陪着谢顿博士,熬过了“乌合之众”对谢顿的“围追堵截”,迎来了曙光。
17.我英语水平一般,有没有适合英语初学者阅读的英文小说推荐?
问题补充:“最好是故事有趣,语言简单易懂的。”
我回答为:
正如网友所推荐的,书虫系列很不错,还有麻辣教师英语系列也可以哦!此外,推荐戴夫·佩尔泽的自传三部曲,分别叫A Child Called "It": One Child's Courage To Survive,The Lost Boy and " A Man named Dave".
我为啥知道麻辣街英语,那是因为早晨偶尔刷到东北一个妈妈陪读孩子英语,把陪读干成了直播分享,听了三天我也给孩子买了一套。
那我为啥知道书虫英语呢?那天去深圳图书馆瞎逛,刚刚看看书架上有一套书虫系列的中英对照系列小故事书,每一本特别短,还是把故事重新改编过的,非常适合小朋友和初学者阅读。我当时只读了一半,把整本书还拍了下来(如下图),因为我可能第二次都不一定上深圳那家图书馆分馆。
Dave Pelzer 的自传三部曲,我有尝试过翻译第一本,只不过还没翻译完。先给题主分享一部分,其实并不是太难理解。当时写了一篇读书笔记,题目叫《一言难尽的家教》,先看看图片,再分享文字,毕竟文字很枯燥,图片更让人愉快享受。
18.你读什么书更愿意听别人的推荐,还是自己主动选择,或者就是遇到什么就看什么?(题主:潺潺流水)
别人我不清楚,可能会定向选择,我自己是随遇而安,从没有固定的阅读。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看科幻小说,但是,后来也没再专门都科幻了。现在则更多是拿到什么就读什么。
刚刚在瞎逛,竟然看到一本英文的理财书籍,题目叫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中文名不妨翻译为《随性漫步华尔街》,山东师范大学的张老师说:“印刷清晰,内容实用:这是久经时间考验的成功投资策略,读之特别有益,是我走向财务自由的重要一步。”
我一向觉得,可能性格也多少决定着一个人阅读的习惯。我这个人一向性格就比较随意而为,自然阅读喜好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性格偏向于稳定,对于未知从来没有好奇,大概率ta也会选择性阅读一类书的吧?
最近,我又想接着阅读我去年夏天至秋天读的《银河帝国系列》15部,我记得当时还写了很多读书笔记,在此也一并分享几篇。如下:省略之。
19.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我常常读完一本书仅仅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但是当别人问起来的时候却一问三不知?(题主:Joan)
首先,我觉得要回答题主的问题是,什么叫“有效”,也就是如何定义“有效阅读”。根据题主最后的假设“别人问起来自己一问三不知”,似乎题主所认可的“有效阅读”可能是“能够回答别人的任何提问”。
这就需要对所读之书了如指掌了,而是需要阅读人表达能力特别好,两者缺其一,这个这个回答提问很难进行下去的。对书籍内容不了解,你根本无从下口回答。如果你表达能力不行,你哪怕回答了,听者也不一定能够理解。因为还有一种人,他阅读经历过的事情,很多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读书人口语表达能力差那么一丁点,但是书面表达特别厉害,只要让他静下心来思考一番,ta往往就能下笔千言万语。我就是这种情况,对于任何提问,我可能无法立即回答你,但是,一旦我精心思考,半小时数小时不等,我往往就能给你一个详细的书面语回答。
举例子说,我们阅读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有人问“你为何要读《红楼梦》?”我会说:“最初是在父亲的熏陶下,我热爱上阅读,自己主动把家里的连环画拿出来看图,偶尔爸妈哥哥姐姐,会帮我读图画下面的汉字。后来,高中期间,读书艰苦,为了排解学业压力,特意把伙食费节省下来,买了自己独享的一本《红楼梦》,并且一读就舍不得停下来。再后来,又会为了写一点点《红楼梦》读书感悟笔记故事等等,重复阅读《红楼梦》,并写了好几万字的演绎故事。”(分享如下,省略,内容就是《初谈《红楼梦》)
20.大家推荐孩子阅读吗?
题主补充问题:我个人很喜欢阅读,阅读能让人心情开旷!
我回答为:
说实话,我一点都不推荐孩子阅读,但是我推荐家长和老师做好阅读的榜样 。我之所以热爱阅读,我曾经那位老父亲,仅仅只做了真心的投入阅读三五年。他的忘我投入阅读之中,却是换来了我们家两个孩子热爱上阅读,我的老父亲做梦都没有想到会如此影响深远。
而我那老母亲,总以为是自己打骂才逼得两个孩子爱上学习,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啊!但是,也不能真的把实情告诉老母亲,那简直是要了老母亲的命,因为,倘若如此,那岂不是母亲那些年坚持的事情都是错的了吗?哪怕如今两位老人都下了黄泉,我们孩子都不敢去他们坟前告诉他们实情,倘若如此,我都会怀疑他们因此在九泉之下打起来啊!
我们家那么多孩子,只有二姐和我才热爱上阅读的,其余人都不爱读书的。我那小弟虽然向往阅读,也买书装点书架,奈何每次读了两页,就没办法继续读下去了,正如他当年念到七年级,妈妈再怎么打,也不愿意去学校了一样。
所以,对于孩子,请多给一点自由和松弛,少一点要求和逼迫,多给一点商量与沟通,少一点“推荐”与“期望”,正如学习这件事本身,请老师和家长多卷自己,而不要卷孩子。我只能说,或者说说实话,老是卷孩子的家长与老师,一个个都是懒人屎尿多,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对于阅读与写作,七八年来,在简书我之前写了很多篇,暂时分享 几篇如下
以下省略之,本月回答的所有问题,全部分享完毕。
第二部分:唱歌
1. scarborough Fair.
2. You Are My sunshine
3. New Divide, By Linkin Park
4. In The End, By Linkin Park
5.《影子说》
6.《辜负你的情》——李克勤
7.《暗里着迷》(粤语版)——刘德华
8.Dream It Possible 原唱Delacey
9.《谁明浪子心》——王杰
10.《真的爱着你》(粤语版)周慧敏变速版本
11.《红尘来去一场空》——杨宗纬
12.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第三部分:朗诵
《苏东坡传》第76-85节(林语堂著,张振玉译)
《故乡的味道》作者:碑林路人
《滕王阁序》(6分钟快速版本)
第四部分:运动睡眠
从月中开始统计运动和睡眠情况,也算是对身体状况的一个监控和查看,其实也很不错,数据如下:
6.14:7小时19分(22:10-05:38),午睡16分钟,步数10825
6.15:7小时49分(22:15—5:54),午睡16分钟,步数12800
6.16:7小时9分(22:57-6:13,晚上多费2小时运动,睡得晚),午睡16分钟 ,步数16845
6.17:5小时58分(22:40-4:38,晚上唱歌费时间),午睡20分钟,步数18532。
6.18:7小时58分(21:52-06:03,手动洗衣服1小时),午睡10分钟,步数17490
6.19:(手动洗衣服30分钟),午睡16分钟,步数22063。
6.20:8小时59分(21:25-6:24)午睡10分钟,步数17570
6.21:6小时59分(22:39-5:50),午睡16分钟,步数21605
6.22:6小时36分(22:56-05:40晚上摘录英语)午睡20分钟,步数20951
6.23:8小时30分(22:24-7:02)午睡16分钟,步数19181
6.24:8小时1分(21:42-5:50,晚上继续摘录英语)午睡16分钟,步数20515
6.25:7小时25分(20:20-5:45)午睡15分钟,步数19524
6.26:7小时29分(22:30-05:59)午睡16分钟,步数16257
6.27:6小时50分(22:30-05:20)午睡15分钟,步数15246
6.28:7小时35分(21:50-5:25)午睡15分钟,步数16513
6.29:7小时40分(22:00-05:40)午睡30分钟,步数17525
6.30:7小时10分(22:02-05:12)午睡20分钟,步数18622
第五部分:背诵
其实,去年开始,我就尝试着每天花一个小时专门用来背诵。其实本质上来讲,背诵其实就是某种程度上的“自言自语”,今年年初,我买了200张英文小卡片,一直没用上,现在恰好是用上的时间了。我不是把所有碎片化的时间用来刷短视频,而是全部用来背诵了。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每天阅读一个小时有什么意义?”在6月30日早晨,我本来是想想回答这个问题的。后来我又想到,其实我当时的想法恐怕更想回答“每天花一个小时背诵有什么意义?”因为阅读和背诵还是有一点点区别的,以下几乎都是我全部手写默写出来的,内容倘若有出入,恐怕也在所难免。
1.罗素三愿(Three Passions),摘录自What I Have Lived For
Three passions, simply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w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perch of despair.
——By Berchant Author William Russell
2.Samuel Ullman的《青春》,摘录其中一段背诵,王佐良翻译。
Nobody grows up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 We grow up by deserting our ideals, Years may w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Worry, fear, self-distrust bows the heart and turns the spirit back to dust.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情抛却,颓废必至灵魂。
3.Dear friends, You are weird, bright and brave. I hope you can walk the long road of mountains, rivers and rivers, the wind will take away your sorrow, and the light will illuminate you haze.
4. I hope someone like you, like the fresh wind in the mountains, Like the warm light in the ancient city. From morning to evening, 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study. Waiting is not afraid of wasting time, not afraid of the long journey, As long as it's you in the end.
5. Hi, dear friends, recently, How are you? The weather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hot, You must take a good care of yourself(or You must do yourself a good favor by eating well, sleeping on time), eat well, sleep on time,Study hard and work hard, Just remember, you can be also excellent. Promise me you will try your best, to the best of yourself.
6. I don't care who is doing better than me, because the truth is that I'm not in competition with anyone else. The only person I need to be better than is the person I was yesterday. Last year I was different, I've grown, improved, learned a lot. That's what really matters. It's me versus me. Every day I wake up ready to push myself further to challenge my limits, and become the best version of myself. I don't let other person's success make me feel small, their journey is theirs, and mine is mine.
第六部分:摘抄
本月从6月20日开始,我开始做一个不定时的摘录抄写,一来这个月练字没那么勤快了,时间更加地碎片化了,就没有时间去做一个专门的练书法了,那我决定做一个“摘抄”记录。大约的题目有:
1.歌曲《红尘来去一场梦》
2.歌曲Dream It Possible
3.《一九八四》(奥维尔著,黄思明译)摘录段落
4.Linkin Park歌曲In The End
5. 王佐良译,塞缪尔作散文《青春》(全篇)
6. 王佐良译,培根作散文《论读书》(差两段未完成)
有英文有英文,有歌词,也有诗歌,也有名人名言警句等等,既然是摘抄,那当然就只能以照片的形式给出来了,内容如下:
《红尘来去一场梦》,演唱杨宗纬。这首歌因为一直在学着唱,也基本上学会了,所以就把歌词摘抄了一遍。我发现这个从小摘抄歌词的习惯,到如今还是改不了。不过,也不用改了,想抄写就抄写吧,其实,歌词本身也是一首诗。
在唐宋时代,大家的诗词都是可以歌声唱出来的,只不过如今我们中国人没有发明乐谱,这才导致这些好听的音乐都失传了。哪怕就是《诗经》,当初也就是民间传唱的音乐,经过孔子整理而成。以及六朝以来的《乐府诗集》,所谓“乐府”,那可不就是音乐的地方嘛!
这首《Dream It Possible》我也是在学,还没有完全熟悉,因此唱也是并不连贯,不过无所谓,唱得开心就好了。这首歌具有的激励人心作用,大约华为老总任正非也是特别稀罕,于是,他们花了据说一个亿买下了版权,还专门谱写成中文版《我的梦》。中文歌词我没抄,我就专门摘抄了一遍英文了。
因为5月底到6月份,一直在尝试翻译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所以把第一章最遗憾的一个段落摘录了下来,准备也把它背诵一下。那三句口号就非常好记忆,根本不需要怎么背,就能准确记下来。
此外,把Linkin Park的歌曲In The End摘录一遍,再就是Samuel ullman的《青春》(王佐良翻译),对比《秋园》作者杨本芬,我还发了几句感慨。
最后一天,摘录了几段培根的《论读书》,还差两段没有摘录完,七月份继续把它抄完。仍然是翻译大师王佐良翻译,中文版读来,就格外古典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