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美德四步法
亚老爷子说得好:美德由习惯养成,习惯靠行动实现。 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接受美德的能力,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行动来激发和完善自己的美德。比如通过做勇敢的事来成为勇敢的人。 经过自己的尝试和摸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日常生活中可以练习的四个小步骤。
1. 首先得知道自己为何要培养美德,并判断这个原因对你是否重要。 前文提到了一些培养美德的理由,你也可以花点时间,边喝喝茶边想想其它理由,然后问问自己,这些培养美德的理由对你来说到底重不重要? 如果说美德对你根本意义不大,那么再去研究怎样培养美德,可能会动力不足。 如果你发现这些理由之中有一两个非常符合你的价值观,正是你想要的!那么恭喜你,接下来长路漫漫,但这段英雄史诗般的旅程必会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
2. 了解美德是适中的,它并非过度或是不及。 这一点可作为我们在生活中判断自己行动是否符合美德的重要标准。 没有人比你对自己的处境更为清楚。根据这个标准你在行动前就可以去想: “我怎样做是过度?怎样做是适中?怎样做是不及?” 而不是听别人说:“你就该这样做。” 有些经验丰富的朋友所言属实,但人生海海,我们并非每次都会询到正确的判断,毕竟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不尽相同,价值观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如果我们没有自己判断的标准,心里没有一把尺,说不定稍有不慎就会落入道德绑架,再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尤其在你想要培养自己美德的时候,别人说你做得不好,难免会暗自难过一会儿。 可是有了这把尺子,不必要的负面想法就会减少,它可以保护你对自己的尊重。
3. 认识美德三兄弟,对应下一步行动。 前面两条都是理论标准,但我们真遇上事的时候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常识,问问自己:这个节骨眼上,一般人想到的美德是什么? 举个例子,前几天孩子跟你硬怼起来,你瞬间气冲脑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会认为什么是美德呢?应该是克制吧! 接着我们需要对比认识:什么不是美德? 问问自己:“克制”过度叫什么?憋屈。“克制”不及叫什么?宣泄。 所以憋屈、克制和宣泄就像是三兄弟,他们坐在一根棍子上,憋屈和宣泄分别坐在两端,而克制坐在中间。
克制并不是正中间那一个点,它有一段区间。只要你的行动落在这个区间上就是克制的、符合美德的。
三兄弟同根同源,他们的妈妈是谁呀? 他们的妈妈就是那个行为本质——情绪表达,三兄弟都继承了这个基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憋屈的情绪表达太少,宣泄的情绪表达太多,而克制的情绪表达适中。 那最后你就只需要对应一下具体的行动了。 在这个例子中,情绪表达太多的行动是破口大骂、摔门而出,甚至打孩子。
情绪表达太少的行动是强忍愤怒、假装无事,甚至露出微笑继续转头忙工作。 情绪表达适中的行动则是深呼吸,告诉孩子“你这样不尊重地跟我说话,我很生气,这样和父母说话是不合适的”,并要求孩子回房冷静思考,之后再聊。 也许今天睡前可以想想:我最关注的三个美德是什么?他们的哥哥、弟弟、妈妈又分别是谁呢?想清楚了这些“美德家谱”,对他们更加熟悉,在实战选择的时候也会更加游刃有余。(欢迎发送「美德」二字到公众号后台让我们帮你一起想)
4. 给自己一点时间 前三点之我们分别认识了培养美德的动力、判别美德的标准和链接行动的方法。 但我发现,当生活中真遇上事的时候,我会慌。比如新项目收到了糟糕的反馈,不说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至少我也会头脑不清、神烦意乱一会儿。之前学到的一切根本不愿去想。 的确,在我们陷入情绪的瞬间去思考美德无异于给自己平添压力,所以别着急去想美德啦!
先给自己一点时间,深呼吸,走动一下,让自己平静下来,和不安与焦虑,保持一点距离。 等自己平静下来之后,再用“寻求常识、识别美德三兄弟、链接行动”这三个步骤来决定自己下一步行动吧! 记住,你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可以选择成为怎样的自己。
感想您的阅读,全文收录在微信公众号
奥德赛哲学咨询工作室
祝您身体健康,完事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