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历史课《远古的传说》有感
金秋九月,天朗气清,桂香满园。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我们走进谢庄一中,参加由卧龙区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送课下乡活动。
十一中袁婷婷老师《远古的传说》一课,为我们带来了历史学科的一场教坛盛宴。课堂45分钟,充实的内容,用心的设计,多样化的教法,师生激情互动,都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新课程改革下,新课标背景下,历史课怎样上,袁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师范引领。新课标所彰显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在这节课中一以贯之,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本节课亮点纷呈,印象深刻的点有:
1.充满乡土气息的视频导入,声情并茂的引出本节课主题,乡土教材在课堂上的运用,也很好体现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更是我们文化自信在课堂中的展示。
2.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的双标呈现,既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内容,也强化了本节重点考点。
3.教学内容的梯度设计,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既夯实了基础,又有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也无形中增加。
4.课堂灵动多样,活而不乱。老师设疑诱导,运用视频,图片,限时记忆,等丰富素材,让学生自学识记基础,动手绘制示意图,史料学会概括分析……优秀的教师不是交给学生知识,而是交给学生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核心素养下,不变的是知识,需要改变的是我们教师。
5.适度拓展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践行了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本节课龙图腾的解读,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于远古,根植于我们血脉深处,再联系我们的56个民族大家庭,最后引用孙中山的话再次强调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学生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6.板书画龙点睛。三个目标,四个核心点在板书中精辟总结,这种浓缩重点法也值得学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光芒四射的太阳也有黑点,袁老师的课若说不足之处,也有几点值得反思改进的:
1.黄帝祭祖大典在河南新郑,这个地域文化需要点明,顺带也告知中华文化发源地在河南,作为河南的孩子,在涵养家国情怀的时候也清晰明白家乡文化,让他们爱国更爱家。
2.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课堂主导,在授课过程中要铭记这一点,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引进课堂竞争机制,让学生有掌握知识的成就感。切忌泛泛,学生容易跑神。
3.课堂任务落实要做实。历史学科没有太多课节,这就要求老师向45分钟要效益,恰当安排教学环节,留足学生读记时间。
瑕不掩瑜,袁老师的课为农村历史教学注入一股清泉,让一线老师感受到历史课堂的魅力,也让我们深切认识到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历史学科的正确三观树立,家国情怀植入都是学科老师责无旁贷的使命。这节课丰富的教学素材,匠心独具的教学环节设计更让我感受到,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必须先有一桶水,甚至一塘水,让知识的清泉活水长流。教学相长,教研并重,以研促学,以学促教,才能在三尺讲台无悔传道!